2010年贵州非公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比重为35%,据有关方面推算,全国这一比重已过半。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坦言,35%说明了贵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还没有完善起来,催生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土壤、气候、环境还没有很好形成,民营经济自身先天不足、后天发育不良。
贵州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除需政策上降低门槛、创建公平环境、培育市场主体、改善市场环境等等外,更需要自身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为此,栗战书希望企业管理者们能树立一个超越个人需求的伟大目标,获得永不枯竭的创新动力(310328,基金吧),推动企业不断去创新、去努力。
民营经济从业人员从办理结婚证、准生证,到贷款买房、职称申报,都要比公务员和国有企业的从业人员付出更大的代价;去办银行贷款会被怀疑是“萝卜章”,去办准生证会被怀疑是否躲着生孩子;一个项目开工前的各项审批快则一年,慢则两三年才能完成;同一个事项多个部门重复审查……
“为什么?”日前召开的贵州省民营经济发展暨表彰大会上,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频频发问。他呼吁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树立企业家精神,建设一个企业家社会。
非公经济发育不良
据了解,2010年贵州非公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比重为35%,据有关方面推算,全国这一比重已过半。
栗战书坦言,非公经济仅35%这一数据,并不证明贵州国有经济就强大,恰恰证明非公经济、民营经济还很弱,说明贵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还没有完善起来,催生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土壤、气候、环境还没有很好形成,民营经济自身先天不足、后天发育不良。
栗战书为民营经济发展画了幅生态图:国有经济依然是老大,资源垄断、政企联姻导致自身改革创新不足;行政管理“越位”、“错位”、“缺位”,权力交叉制衡,既得利益盘根错节,行政效能低下;民营经济夹缝中生存,地位不高门槛高,空间不大风险大,创业艰难;传统文化习俗思想观念深深影响着每一个行为主体,官本位思想,“长官”经济,封闭保守,法治不完善,信用不足,对新生事物、新生力量排斥。
栗战书认为,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加快贵州民营经济发展,必须要增强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从整体上对贵州经济改革发展进行系统思考、理性决断,拿出坚定的勇气和行动除旧布新。在此基础上,政府要做的就是要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法治环境,打破市场分割和行业垄断,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贵州经济问题要实现5年翻一番的目标,民营经济是要挑大梁的。”栗战书强调,尽管目前已经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但这只是个纲,要贯彻落实,还必须有一系列的系统支撑和操作手册。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简、优、限”即简化事项,优化流程,限时办理的要求,通过取消擅自扩大行政许可的所有规定;去掉地方政府层层加码的各种政策;避免同一个事项多个部门重复审查;限时、限权;限制项目审批过程中技术审查的行政垄断和地方政府设置行政性进入壁垒等等,真正当好经济发展的“清道夫”和“守夜人”。为贵州民营企业发展创造一个宽松良好的经营环境,让能长成大树的成大树,能成小草的成小草,即便不能成树、成草的也可以成青苔,无论大树小树、藤蔓青苔、花花草草都能够健康成长。
呼吁建立企业家社会
不难发现,贵州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除需政策上降低门槛、创建公平环境、培育市场主体、改善市场环境等等外,更需要自身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上世纪90年代贵州医药业异军突起,可以说都是民营经济的天下。”栗战书举例说,尽管如此,但直到2010年全省医药生产企业才175家,总产值只有180亿元,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30多家,剩下的140多家规模小而散,除上世纪成长(519089,基金吧)起来一些较大企业外,近几年里没有新生成有规模成长性好的企业。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他省份的一些医药企业在面临同样发展机遇和困境情况下,迅速扩张实现跨越,2010年营业收入排名全国第一的上海医药(601607,股吧)实现374亿元、哈药180亿元、云南白药(000538,股吧)80亿元、重庆太极60亿元、四川科伦40亿元,而贵州的益佰、百灵、信邦制药(002390,股吧)分别仅为15亿元、9亿元、3亿元,没有一家贵州企业进入中国医药(600056,股吧)企业利润最新100强。
“贵州的医药企业发展基本不存在煤炭、铝业、磷业等行业发展中私营企业遭遇待遇不公、准入困难的问题。”一位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其发展滞后就是因为许多药业企业面对市场变化,错失发展良机,缺乏向外扩张的动力,认为现在这样就很好,自我满足;产品竞争低端混战,高端失守,技术创新不足,企业转型不够,依然是地缘式经济、家族式企业、作坊式经营;懂经营、会管理,特别是懂现代企业管理经营、资本运作的人才匮乏。
“归根结底,这一切都是因为缺乏战略企业家、战略投资家,企业管理投资者缺乏战略眼光、战略思维、战略修养、战略创新所致。一句话,贵州很缺乏企业家,缺乏企业家精神。”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指出,企业家或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就是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创新,通过创新改变资源的产出,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为客户创造新的价值和满意度。企业家或企业家精神与企业规模和性质无关、与所有权无关、与人格特性无关。实践证明,如果仅仅靠为名、为利、为权、为自己这些欲望来激发创业,在达到一定目标后往往会停滞不前,转为“守业”,最终成长为“侏儒企业”。
为此,栗战书希望企业管理者们能树立一个超越个人需求的伟大目标,获得永不枯竭的创新动力,推动企业不断去创新、去努力。
栗战书认为,面对迅速改变的外部环境带来新的挑战,旧有平衡被不断打破带来新的风险。无论是党委政府、社会组织,还是公司企业、社会公民,都应该大力推进创新、树立企业家精神,建设一个企业家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每一个个体、每一个组织都将学习、创新和企业家精神视为一种平常、稳定和持续的活动,渴望新事物,渴望新变化,渴望新价值,能够在困境中、突变中、不平衡中,自我制造困境、制造挑战、制造不平衡,以寻求机遇、创新突破,能够源源不断地把创新观念、创新思想、创新理论,转化为创新实践、创新行动、创新成果。最终,公民因此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企业管理者因此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领袖,社会因此得以发展进步。
(本文摄影/管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