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小企业贵州网 通讯员 杨鑫] 一直以来,贵州省铜仁地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都存在基础差、底子薄的问题,为克服这些在工业发展上的困难,“十一五”时期,该州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紧紧围绕“构建两带两圈”产业体系,推进“六个新跨越”发展战略,通过努力,工业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非公经济总量不断壮大,工业经济活力增强。2005年,铜仁地区非公经济产值为25.99亿元,到2010年,全区非公经济实体达55796户,从业人员达134920人,实现产值81.1亿元,实现年均25.6%的增长速度,同时上缴的税金,占同期全区财政总收入43.7%,已经成为全区税源新的增长点。
二、淘汰落后产能成效明显,节能降耗实现新突破。“十一五”期间,全区共计淘汰落后产能128.2万吨,涉及水泥、铁合金、火电、焦炭、造纸、酒精等6个行业31户企业,实现了节能减排双下降,圆满完成了“十一五”期间的节能降耗目标。
三、工业园区建设成效明显,产业集群发展步伐加快。围绕构建“两带两圈”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铜仁地区完成了《玉铜松工业循环经济产业带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投入了5.6亿元资金建设大兴科技工业园区。目前,大龙开发区、铜仁灯塔工业区、松桃城北工业区等已初具规模,呈现了以主导产业为核心,部分产业紧密联系的配套发展格局,产业集聚发展和集约发展有了较好的开端和一定的基础,工业园区已成为招商引资的良好载体。
四、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总量持续扩大。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连续五年保持了较快增速,年均增速24.3%。2010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增加值60.8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93倍和2.78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65.39亿元,是2005年的3.15倍。
五、工业投资规模不断加大,企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据统计,全区累计完成工业技改投资60多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9倍左右。该区通过加大对建材、电解锰、铁合金等行业的技改投入,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能力的产品和技术,其中电解锰和精细汞化工产品生产技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锰渣综合利用工业性试验取得积极进展,工业固体废渣综合利用率达30%以上。
六、工业结构不断优化,主导产业初具规模。2005年以前,全区工业呈典型的产业规模小、小企业多、骨干企业少、产品占有市场份额小,且没有一家产值上10亿元的企业。经过努力,2010年,全区产值上10亿元的企业已有2家,上亿元的企业23家,实现了突破性发展。同时,工业结构由传统的“两烟”、建材、食品等,逐步形成了冶金、化工、电力、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242户,其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91.5%,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92.8%,已成为全区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