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至2010年,我州“整脏治乱”专项行动工作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认真按照 “一年重点治理、两年初见成效、三年巩固提高、四年规范管理、五年大见成效”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领导重视抓认识、大造声势抓宣传、发动群众抓主体、制定规划抓落实、查找难题抓重点、标本兼治抓机制”的总体工作思路,经过五年艰苦奋战,全州“整脏治乱”专项行动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整脏治乱”专项行动工作,成立“整脏治乱”专项行动领导小组,与各县(市)和州级100多个部门签订了“整脏治乱”专项行动工作责任状,多次召开常委会议和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全州“整脏治乱”工作,将“整脏治乱”专项行动工作纳入对州直机关和13个县(市、区)年度工作目标综合考核内容,把“整脏治乱”工作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州委、州人大、州政府、州政协领导多次亲自带队深入贵新高等级公路沿线、各县(市)旅游景区、宾馆、酒店及街道、院落、车站和市场等重点部位进行调研、督查 ,针对存在问题及时批示,督办整改。州委、州“整脏治乱”专项行动领导小组不定期召开全州“整脏治乱”工作经验交流会或情况分析会,通报、分析全州“整脏治乱”专项行动工作情况,查找突出问题,并对下步工作进行安排。州委主要领导向全州各县(市)委书记、县(市)长发出题为《高度重视、持之以恒、协心齐力抓好“整脏治乱”工作》的公开信,使各县(市)党政主要领导增强了紧迫感、责任感和抓好整脏治乱工作的决心和信心。为发挥都匀市作为全州中心城市的示范带动作用,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主持召开州四家班子领导与都匀市主要领导、州直部门及中央、省驻匀单位、市直部门的动员大会,专门研究州市共建“文明都匀”、推进都匀“整脏治乱”专项行动工作和城市建设问题。通过深入推进州、市共建“文明都匀”,带动全州全面实现“整脏治乱”大见成效的目标。
全州建立健全了“整脏治乱”工作的领导责任制度、领导小组会议制度、举报公示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先后制定了《黔南州“整脏治乱”专项行动纲要(2006—2010)》、各年度《黔南州“整脏治乱”专项行动实施方案》、《黔南州贵新高等级公路沿线“整脏治乱”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方案和办法。为确保“整治”绩效,采取州“整脏治乱”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及成员单位工作责任分片包干的方式进行指导督查,对全州城区、城郊结合部、乡镇所在地、国道、省道沿线、旅游景区、景点等“脏、乱”现象,城区占道修车、租车现象,“公厕”、“野广告”集中整治情况等进行了综合督查、检查,纵深推进“整脏治乱”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各县(市)共开展各类督查1000余次,电话督办1500余次,下发整改通知书近2000余份,受理群众举报200余起。
全州坚持以强化基础设施为抓手,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多方筹集资金保证重点,积极推进“整脏治乱”纵深跨越,努力实现黔南城市的均衡、优质发展。全州各县(市)把医疗废弃物处置中心、母亲河治理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了《黔南州“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规划》。各级各部门紧紧抓住省、州旅发大会、州、县(市)庆、旅游文化节等节日做好规划,不断加大投入,奠定城市发展基础。五年来,全州共投入城市交通道路改造、管网改造、亮丽工程、新建、改建公厕等基础设施建设60亿元。
为使人们充分认识“脏”、“乱”的危害,自觉投入到“整脏治乱”活动中来。动员全州城乡广大干部改陋习、树新风、治脏乱,搞好个人、家庭和环境卫生,遵守公共秩序,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全州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站、宣传栏,举办市民学校、“城市义工活动”、“踏街游行”、“万人签名”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做好“整脏治乱”宣传教育工作,营造浓厚的“整脏治乱”工作氛围。
为使全州环境面貌有根本改观,紧紧抓住重点区域、重点部位、薄弱环节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深刻分析原因,对症施治,务求实效。抓公厕整治,全州改建或新建208座达标卫生厕所或星级标准厕所。抓重点部位,五年来,全州开展专项检查1000余次,取缔占道经营近20万户,查处违停车辆15000余起,说服教育10万余人次,拆除违章建筑5万余平方米,清除“野广告”10万余条,清理卫生死角垃圾100多万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