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漂亮的鹤峰县走马乡教师小区。(资料图片)
■编者按
自2010年7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之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相继召开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地方教育规划纲要或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为了进一步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本报开辟《走基层 看落实——各地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特别报道》栏目,组织策划选题,选派记者深入基层,报道各地在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进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新思路、新经验、新气象;反映基层在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反映基层教育工作者在深入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中的思考和期盼。敬请关注。
浅绿色的楼房,标准的篮球场,一应俱全的户外健身设施和器材。这不是城市居住区,而是地处湖北省恩施州恩施市崔坝镇的教师经济适用房——“乐业居园”小区。
3月12日,在小区门前,崔坝镇中心学校校长谭东山脸上写满了笑意,他饶有兴趣地告诉记者,这个小区的取名是集大家的智慧,最后反复挑选定下来的,寓意为“安居乐业、安教乐心”。
地处鄂西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两市六县、总人口397万,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占54%。农村教育占全州基础教育的80%以上。长期以来,住房难一直是制约恩施州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从2006年起,该州着力实施农村教师安居工程,有效缓解了农村教师住房困难的问题。
恩施州副州长曹毅说,教师安居工程,让农村教师享受到住房制度改革的成果,激发了农村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热情,改变了边远农村学校长期无教师愿意留教的被动局面,对恩施州的农村教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胡声声印证美好新生活
在崔坝镇“乐业居园”教师小区采访时,忽然从楼房里传出一阵二胡声。乐声是欢快、喜悦的。在徐徐春风的伴奏中,那优美的二胡声让小区显得格外美丽。
记者在谭东山的陪同下,顺着二胡声来到三楼,轻轻敲了敲房门。不一会儿,门开了。一位身体偏瘦、个头不高、头戴单帽,长像和蔼的老人出现在我们面前。当得知我们的来意后,老人把我们请进客厅,又是递烟,又是沏茶。谈起如今的住宿条件,老人笑得合不拢嘴。张开双手比划着说:“我这个客厅像个场坝,厨房、卫生间样样齐全。”他拉着我们逐一参观他家的三室两厅,毫不掩饰地表达内心的喜悦。
老人名叫游连贵,今年58岁,从事教育工作37年了。我们与游老师聊了起来,聊到高兴之处,游老师情不自禁地坐到沙发上,又拉起了二胡,这声音清脆悦耳、酣畅淋漓。他告诉大家,这是名曲《拉骆驼》。看得出,他对手中的二胡十分钟爱。“这把铜轴二胡,是去年我老伴花580元钱,为了庆祝我们搬新家,送给我的礼物。”老人乐滋滋地告诉记者。
游连贵说,和他一样搬进新家的还有其他19名老师。
建筑面积120平方米、分区设计功能完善、水电气网络全通、每平方米535元的超低价格……在这里,困顿多年的农村教师第一次享受到与城市教师一样的住房待遇。丁启英因语文教学出类拔萃,城里某学校多次动员她去任教,她婉言谢绝了。她告诉记者,这个小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设施设备齐全,一点也不比城里差。
现在自己在农村集镇已经有了一套很不错的安居房,一家三口过着温馨舒适的生活,很满足,彻底打消了到城里学校教书的想法。
“有了住房保障,现在许多城里教师主动往农村流动,有效促进了师资均衡发展。”恩施市教育局局长陈斌感慨地说。
来自恩施州教育局的统计数据表明,“十一五”期间,全州累计修建安居房1789套、面积24万平方米,入住教师1789户、5000余人。在众多教师看来,住进新居不仅是物质条件得到了改善,更体现了社会对教师重要地位的认同。
无房曾让农村教师很“受伤”
说起住房的话题,崔坝镇中学的每个教师都有一部“辛酸史”:游连贵,一家4口人挤在10平方米的小屋里住了12年之久;丁启英,结婚的新房是娘家哥嫂临时腾出的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木房……由于拥挤,有的家庭甚至在卫生间里搭铺。
谭东山回忆,由于住房等生活环境因素,崔坝民族中学每年都有教师外调,10多年来共流失骨干教师30多人。虽然学校方面一向尽力以情感留人、待遇留人,但在“无房”的现实面前,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游连贵是一位有着37年教龄的老教师,多年来,他与妻子、儿女一家4口挤在一间1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因为屋内摆不下饭桌,来了亲戚朋友,只能以火炉当餐桌略尽地主之谊,更别提留宿亲戚。日子久了,“寒酸”、“窝囊”这些评语传进他的耳朵,折磨着他的心灵。每到放寒暑假时,自家两个孩子从大学回来,只得找学校的老师家借宿……说到这里,老人的眼里沁出了泪水。
为了解决住房问题,进城成了他当时唯一的选择。游连贵毫不掩饰地告诉记者:“原来一到假期,我就到处托关系‘活动’,想调进县城。哪个不想住得好一些,环境好一些呢?”
与游连贵一样,丁启英也曾是满肚子的苦水。她在崔坝工作了21年。当时学校分给老师们的是两层高的木头房子,一楼住学生,二楼住老师。每个老师只有一间烂木头房子,面积仅十一二平方米。这种筒子楼丁启英住了十几年,日子过得实在憋屈。
2006年恩施州进行了一次农村教师住房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全州尚有9171名教师没有住房,他们居无定所,四处租房或借住他家。据州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恩施州山大人稀,农村学校普遍实行寄宿制教育。此前,由于义务教育阶段新机制资金不允许涉及教师住房项目,政府和社会投入主要是解决教学用房和学生住宿问题,造成了不少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未享受到住房制度改革的成果。因资金问题,大多数学校也无法提供永久性住房,教师退休之时,大多面临着无房可住、进退两难的境地。
农村教师虽然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房子这项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成了他们无法回避的尴尬与心酸的现实。
各方合力保障教师住有所居
为了让农村教师安心从教,2006年,恩施州将解决农村教师住房难问题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当年该州就决定,以经济适用房的形式解决农村教师的住房困难,在农村乡镇启动建设教师小区工程。
州委、州政府成立了由州委常委、常务副州长任组长,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州长任副组长,教育、建设、发改、财政、国土、规划、房管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住房建设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农村教师安居工程建设。
州里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政府无偿划拨国有土地、免收土地出让金,城建、规划、发改、房管、电力等部门对安居工程的行政性收费全部免除,事业性收费减半收取。
龙凤镇是恩施市农村教师安居工程重点建设项目,该镇计划建设的129套住房按期全部竣工,基本解决了龙凤镇无房教师家庭的住房问题。为了实施这项工程,龙凤镇投入支付土地补偿和人员安置的资金近100万元,减免城市建设配套费、规划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近20万元。建始县官店镇党委召开会议,要求各部门主动上门到学校现场办公,一次性办结各种手续,并划拨资金解决前期设计、工程监理、小区附属设施建设等费用。使该镇数千平方米的“农村教师安居工程”项目,从征地到竣工仅用了9个月。
为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十一五”期间,该州采取教育项目注资、银行贷款、教师分期出资、学校优惠扶助资金等办法,积极落实建设资金,累计筹措资金2亿元,直接用于教师安居工程建设。
到2008年年底,全州试点的9个乡镇共建成教师经济适用房小区11个,周转房23栋,入住教师879户、2704人。试点工作取得成效后,州里在鹤峰县走马镇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试点工作经验,安排部署后续建设任务。会后,各县市加大了投入和建设力度。来自州教育局的统计数据显示,通过5年的努力,全州八县市全部启动了农村教师安居工程项目。
恩施州教育局局长冉隆映说,除了大力建设经济适用房外,该州还以快速改建为原则,以县和乡镇为单位,大力建设教师周转房,以此解决新进教师、特岗教师、教学点教师的住房困难。
恩施州2011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作出决定,“十二五”期间,恩施州政府将投资10亿元,建设改造教师住房1.2万套、82万平方米,基本解决农村教师的住房困难问题。2011年,州政府已把“建设农村中小学教师经济适用房和教师周转房2000套”作为十大民生工程建设之首,正在加速推进。
是的,终于有房了,恩施州许多农村教师喜中还有盼。记者调查发现,农村教师安居工程建设起步较晚,还有许多工作需要跟进。一是小区配套功能的完善是大家共同的期待;二是农村教师集中到村镇居住后,许多山村学校教师上下班更远了,遇到雨雪天气,安全难以保障。“希望早日建立农村校车接送制度,确保师生安全。另外,还要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让教师看病难、看病贵得以早日解决。”游连贵对此充满期待。
■采访手记
对农村教师要厚爱一层
“有家了,安心了,不再为住房发愁了,家庭事业更和美了,教书更有劲头了。”这是记者在恩施州采访时听到老师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这些肺腑之言透露着广大山乡教师,对提高教师地位和扎根山区教书育人的期盼和决心。
教育规划纲要在第十七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明确指出,要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建设农村艰苦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研究制定优惠政策,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对农村教师高看一眼、厚爱一层,把教师住房建设作为第一民生工程,让农村学校教师有想头、有盼头、有奔头,充分体现了当地党委、政府兴教重教的努力和决心。
我们希望这些利国利民举措,越多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