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利比亚局势

这张法国国防部视听制作与交流机构公布的照片显示,3月19日,法国“阵风”战机返回法国东部的圣迪济耶军事基地。据法国媒体19日报道,法国战机当天已在利比亚进行了4次军事打击行动,摧毁了数辆卡扎菲军队的装甲车。新华社/法新
北约决定在利比亚设禁飞区 将从美国手中接管指挥权
新华网布鲁塞尔3月24日电(记者张伟)北约秘书长拉斯穆森24日晚宣布,北约成员国当天决定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北约将在数天内从美国手中接管对利比亚军事行动指挥权。
当天,北约28个成员国大使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拉斯穆森在会后发表声明宣布了上述决定。
声明说,北约所采取的行动是“广泛国际行动的一部分”,旨在保护利比亚平民的安全。声明还说,北约成员国均致力于履行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所规定的义务,“这也是北约决定承担禁飞区责任的原因”。
本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973号决议,同意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从19日开始,法国、美国和英国等国对利比亚展开军事行动。目前,这一行动由美国指挥,但美方已明确表示希望在本周末把指挥权移交出去。
拉斯穆森24日晚在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采访时说,北约已做好必要的准备,将在“未来数天内”从美国手中接管禁飞区的行动指挥权,行动将统归北约最高军事长官、欧洲盟军最高司令詹姆斯·斯塔夫里迪斯指挥。
拉斯穆森解释说,北约成员国目前只是决定执行设立禁飞区的任务,并正在考虑承担“更为广泛的责任”,但目前尚未做出决定。
北约22日决定对利比亚实施武器禁运,来自北约7个成员国的16艘海军舰艇参与这一行动。此前,土耳其、法国和德国一直反对北约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谈判一度陷入僵局。
分析——利比亚战争:科索沃战争的打法 伊拉克战争的结局?
2011年3月19日,恰逢伊拉克战争开战8周年,美、英、法等国再次联手,对利比亚发动代号为“奥德赛黎明”的空袭。利比亚战争由此拉开帏幕。同前几场战争一样,这场战争依然是由西方军事大国发起的影响地区安全和稳定的局部战争,依然是一场针对主权国家的非对称战争。
战争目的:争夺地中海霸权
利比亚战争虽因部族之争而爆发,但通过大国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其战争企图暴露无遗:竞争地中海的主导权。“世界油库”——中东有两大富油区:海湾地区和濒临地中海的北非地区。通过两次海湾战争,美国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海湾地区产油国的控制。此次利比亚战争,西方大国又对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的北非国家打起了算盘。
关注日本地震震后

这是3月24日在日本东京上野拍摄的一家水产商铺。部分商贩表示,已不再从福岛等县进货,并表示了对价格波动的担忧。
因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造成的核辐射污染,福岛县产菠菜等11种蔬菜检测出大幅超过食品卫生法规定的暂定标准值的放射性物质。多个国家和地区停止进口福岛、群马、茨城和栃木4县生产的乳制品、蔬果以及水产。新华社记者 宋振平 摄
各方关注日本食品安全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件加剧各方对日本食品安全的担忧。
中国、德国、法国和英国加强对日本进口食品的放射物质监测,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则暂停进口部分日本食品。
停购
新加坡农畜产品监管部门24日宣布,暂停从日本福岛、茨城、枥本和群马4个县进口奶制品、蔬果、海鲜及肉制品。
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对这4个县的食品采取类似限制进口措施。
福岛第一核电站放射物质泄漏,触发一些国家和地区密切关注。几天前,日本部分地区出产的鲜奶和菠菜确认辐射超标,随后东京等地自来水辐射超标,加剧进口日本食品的外国商家担忧,既而由政府采取暂停进口措施。
截至24日,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香港等地限制进口日本食品。
香港特区政府食物及卫生局23日宣布,发现从日本进口的白萝卜和菠菜样本中碘-131含量超标,决定禁止进口日本福岛、枥木、群马、茨城和千叶5县自3月11日以来生产或收获的部分食物,包括奶制品和蔬果。
澳大利亚政府通告消费者,现阶段零售商上架的日本食品处于安全状态,因为这些食品的进口时间早于3月11日地震和海啸,“澳大利亚消费者可以忽略这些食品对人体健康不利的核辐射风险”。 <<<详细
日本“割菜倒奶” 食品污染引全球担忧
“日本核辐射会污染全球食物供应链吗?”美国福克斯新闻网提出的这个问题,把很多人的疑虑公开摆到了桌面上。
随着福岛核电站周边的蔬菜和牛奶,被检测出放射性物质超标,日本政府叫停了4县蔬菜“出货”,当地农民开始“割菜倒奶”。于是乎,对日本食品的担忧开始在世界蔓延。美国率先对日本农产品下达“封杀令”,中国香港迅速跟进,法国呼吁欧盟采取同样措施,东亚各国都发出警告,“从韩国到菲律宾”,日本料理正受到冷落。
担忧和预防是必须的,但“恐慌”却是可怕的。充满戏剧性的“抢盐风波”,来也汹涌,退也迅猛。中国民众在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心理核爆后,渐渐回归了理性。“恐慌”源于无知,普及核知识更显得刻不容缓,当你我对“核”了然于心时,便不再“谈核色变”。
缅甸边境地区发生强烈地震

3月24日,在越南首都河内,人们在地震后跑到室外空地。缅甸国家气象局24日确认,缅甸东北部靠近泰国和老挝的边境地区当晚发生里氏7级地震。泰国首都曼谷、越南首都河内等地都有震感。新华社/路透
缅甸边境地区强烈地震至少造成10人死亡
新华网仰光3月24日电 据来自缅甸边境地区的消息,当晚发生在缅东北部边境地区的强烈地震已造成至少10人死亡。
缅甸边境城市大其力等地地震造成房屋倒塌和道路滑坡,导致至少10人死亡,多人受伤。根据当地消息,地震中心地区人烟稀少,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可能性不大。
缅甸国家气象局24日确认,缅甸东北部靠近泰国和老挝的边境地区当晚发生里氏7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掸邦景栋市以东56公里(北纬20.7度,东经99.9度)处。景栋市震感强烈,东枝市、曼德勒市也有震感。
美国地质勘探局此前测定,地震发生在仰光时间24日20时25分(北京时间24日21时55分),震源深度约10公里。地震发生后不到半分钟的时间内,在北纬20.8度、东经99.8度的位置又发生一起里氏7级地震,震源深度约230公里。
朝韩局势最新动态

资料图片:美国前总统卡特去年8月25日乘坐专机抵达平壤机场。
美国务院称美前总统卡特可能于下月访朝
新华网华盛顿3月24日电(记者冉维 易爱军)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马克·托纳24日表示,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很可能于下月访问朝鲜。
托纳在记者会上表示,国务院知晓卡特的访问计划,但他强调卡特的访问属于私人性质。
托纳没有提及卡特此行的目的。他说,卡特的访问不会有美国官方代表团陪同,而且他不会带去美国官方的信息。但是,分析人士认为,在朝鲜核问题谈判陷入僵局之际,卡特再次访朝表明美国政府愿意和朝鲜保持某种程度的接触。
卡特曾于去年8月前往朝鲜将因非法入境被扣押的美国公民戈梅斯带回国。
俄美总统就利比亚局势通电话
新华网莫斯科3月24日电(记者 刘恺)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24日与美国总统奥巴马通电话,就利比亚局势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俄总统新闻局24日发布消息说,梅德韦杰夫在通话时强调,必须避免造成利比亚平民伤亡以及遵守联合国安理会第1973号决议。消息说,梅德韦杰夫和奥巴马还就俄罗斯入世谈判、欧洲反导系统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24日早些时候,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卢卡舍维奇说,多国部队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必须无条件地遵守国际法准则。俄方始终主张,解决任何危机和冲突都不应使用武力。
本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973号决议,同意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尽管利比亚18日宣布接受联合国决议,立即停止所有军事行动,但法英美等国的战机或舰艇还是从19日起向利比亚发动军事打击。此后,加拿大、比利时、西班牙、挪威、丹麦等国也宣布加入对利军事行动。利比亚政府说,西方国家的军事打击造成利比亚大量平民伤亡,机场、海港等基础设施遭受严重破坏。
突尼斯警告"别有用心者"不要利用"脸谱"网站煽动民众
新华网突尼斯3月24日电(记者 康新文)突尼斯内政部24日晚发表新闻公报,警告“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不要继续利用社交网站“脸谱”网进行犯罪活动,否则将会受到法律制裁。
公报说,最近一个时期以来,突尼斯“有些人匿名”在这个社交网站散布威胁言论,挑动一些人使用暴力手段制造社会混乱,伤害他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突尼斯内政部在公报中强调,最近不断有人匿名在“脸谱”网站“煽动民众在首都中央广场和其他地方举行静坐示威”,其目的是在民众中“制造混乱,危害社会秩序”。公报指责这些“别有用心的人”企图借此“干扰国家机构的正常运转,侵犯公民从事经济和商业活动的权利”。
突尼斯内政部表示“将采取行动,揭露这些隐身者及其同伙,并将依法对他们实施制裁”。
美国国防部长访问埃及
新华网开罗3月24日电(记者朱俊清 李来房)美国国防部长盖茨24日在开罗与埃及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主席坦塔维举行会晤,就地区和埃及局势的最新发展交换了看法。
据埃及国家通讯社报道,双方讨论了美国在过渡期间对埃及的援助,及加强军事合作与交流。盖茨表示,美国热切希望埃及的经济复苏,愿意支持埃及的经济、民主过渡和政治进程。
盖茨23日还与埃及总理谢拉夫举行会晤,称赞埃及如期举行宪法修正案公投,并表示美国将尽最大努力支持埃及的民主和经济。
盖茨是自前总统穆巴拉克辞职后访问埃及的第二位美国高官,此前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到访埃及,与军方和政府官员分别会晤。
联合国说科特迪瓦选后暴力已造成462人死亡
新华网联合国3月24日电(记者白洁 危玮)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内西尔基24日说,科特迪瓦总统选举后的暴力事件已造成462人死亡。
内西尔基当天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例行记者会上说,据联合国驻科特迪瓦行动团核实,自去年12月中旬以来,科特迪瓦总统选举后发生的暴力事件已经造成462人死亡。此外,由于持续交火和缺乏食品、药品,大量平民继续逃离科特迪瓦经济首都阿比让。
内西尔基说,联合国驻科特迪瓦行动团提醒冲突双方,系统性的针对平民的攻击行为将构成反人类罪。
科特迪瓦去年11月底举行总统选举,前总统巴博和前总理瓦塔拉分别宣布获胜、宣誓就任总统并各自组建政府,科特迪瓦陷入政治僵局,暴力事件频发。联合国、非盟、欧盟等承认瓦塔拉当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