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堂戏有看头 吊脚楼有盼头
——石阡县佛顶山村乡村旅游扶贫启示
新闻导读
阳春三月,记者行走在石阡县佛顶山村村寨寨,处处感受着旅游扶贫带来的新气象。
在这里,记者强烈感受到旅游和扶贫的相得益彰。一方面传承了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也加快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这里,人和自然、人与众生万物和谐共处。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石阡县在开展乡村旅游扶贫中,改变过去“撒胡椒面”的扶贫方式,采取以财政扶贫资金为引子,整合相关部门资金的方式,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连片开发,集中打造以佛顶山村乡村旅游点,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县里正在科学规划,合力布局,加大乡村旅游扶贫力度,力争把乡村旅游培育成项目区农民增收和脱贫的主导产业。
石阡县是典型的山区县,但也是旅游资源富集县,正和我省许多贫困地区一样,也是乡村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是守着“资源”的贫困。
我省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旅游扶贫”的发展思路,探讨性地选择落实乡村旅游开发项目,西江苗寨,屯堡,杉木河,赤水,荔波……这些原本不为人知的地方,如今,游客成倍数增长涌进,打开了贫困农民的致富路。
【乡村发现】
尧上老人杨胜和的心愿:
从“赶马车”到“开中巴”
尧上,是坐落在石阡县佛顶山风景区脚下的一个村民组,属于佛顶山村。这里依山傍水,竹木葱翠,住着50户仡佬族村民。
3月5日,沿着一条正在修建的进村公路,记者来到杨胜和家。老杨今年58岁,一向头脑聪明的他,过去在村里担当村“会计”。然而辛苦了大半辈子,却也只能靠全家6亩多薄田,勉强维持一家生计。
2003年,村里开展旅游扶贫后,杨胜和家的贫困生活悄然发生变化。“现在我在景区赶马车,每月有800元固定收入,老伴在家卖点山里采摘的野生香菇,儿媳在村旅游协会住宿部,每月有1500元,再加上儿子就地打点零工,每月全家至少进账3000元。”见到记者,老杨神采飞扬。
老杨回忆,过去,一家人的主要收入是田里的二三千斤稻谷,但大部分只能留着吃。他养了几头猪和几十只鸡鸭,但因为交通闭塞,即使有剩余的农产品,也难换到几个钱。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出行只能走路。为了挣点钱,我会上山砍点柴,烧点木炭卖。但挑到县城去卖,来回要七八个小时,起早摸黑的,也只能换回几十元钱。”老杨直摇头叹息。
老杨家的收入成倍的增加,折射出尧上旅游扶贫的效益所在。石阡县扶贫办项目股股长龚进介绍,自2004年以来,全县每年至少投入该村财政扶贫资金上百万,修进寨路、建观光栈道等基础设施。今年,随着进村油路的开通,尧上将迎来又一个旅游扶贫的春天。
穿行寨子,独具特色的吊脚楼、清水池塘、石板巷子,颇具一种幽静美。老杨说,这里民族风情浓郁,飞水岩瀑布等自然景点也漂亮。
老杨还说,等今年通村油路开通后,他的最大心愿就是买一辆10万元的中巴车,去拉更多的游客进村来,让游客玩高兴的同时,也让村民的腰包更鼓一点。
“仡佬人民坐边缘,出门走路不方便,自从旅游扶贫后,公路修到寨中间……”采访中,老杨还热情爽快地给记者唱起即兴山歌。一首纯朴优美的山歌,唱出了老人的心声。
【镜头延伸】
贫困村吃上“旅游饭”
3月5日,农历二月初一,是石阡县佛顶山村尧上组仡佬族人庆祝“敬雀节”的日子,2000余名仡佬族同胞齐聚一堂,载歌载舞。
上午10点半,记者来到寨子,只见村寨图腾雕塑——葫芦鹰下,已是人潮如涌。11时,几位长者在置好的祭坛前开始祭祀。随后,当地村民表演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傩堂戏,木偶戏、舞毛龙和唱山歌,还开展了拉牛、斗鸡等民间竞技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今天就有20多个旅游团队,800余人来尧上旅游。像平常天,来这旅游的游客也有上百人,每年至少有七八万人。去年,全村就创收2100余万元。旅游扶贫的开展,不仅传承了民族文化,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县文广局旅游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李玲说。
佛顶山村村支书黄秀金介绍,7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小山村,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足600元。许多村民都要借钱过年,不少小伙子娶媳妇都很困难。由于贫穷,全村2182人有大部分离乡背井讨生活。
自2003年开始,县里着手打造佛山村旅游扶贫点,利用财政扶贫项目补助资金250万元为引子,共整合资金1000余万元,积极发动群众,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立了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点。
在寨子一隅,记者看到几个小吃摊点前,摆满了神仙豆腐、黄水粑等地方风味小吃,吸引了不少前来的游客。来自江西的游客李女士说:“今天是第一次来,感觉非常好,真的是山美水美,民风淳朴,小吃也很独特,以后还会带更多的朋友来。”
村民张天琴、黄正群、吴细芬正三人一组在烤卖小吃。张天琴说,她们都是村旅游协会会员,原始股每股是200元,现在每月有二三千元的收入。
黄秀金还兼任村旅游协会会长,他说,刚开始发展旅游时,是一家一户经营,存在抢客等利益分配不均问题。2006年,村里采取入股分红的办法成立协会,设立了住宿、餐饮、综合和导游等部门,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均占。目前,群众参与协会的积极性高涨,从原来的86户增加到110户。
旅游扶贫打开了农民致富路。目前,全村农民人均收入连年大幅攀升。尧上组已从2004年的1200元上升到6000元左右。
石阡县副县长王明富说,为拓宽受益面,今年,县里还加大了产业化扶贫力度。目前,已在村寨沿线种植了千亩冬桃、空心李等优质水果示范基地,将极大地加快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去年,该村接待中心新增客房22间,新增床位40张,现可同时接待游客120人。黄秀金说,下一步,村里将抢抓打造扶贫旅游点机遇,充分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组建集团或公司,实行集团化、公司化经营,不断拉长旅游产业链,让更多的群众吃上“旅游饭”。
【嘉宾访谈】
培育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主持人:本报记者 赵勇军
嘉宾:石阡县县委书记 赵贡桥
主持人:佛顶山村旅游扶贫的实践,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日益走向富裕的村寨。请谈谈近年来石阡县是如何利用旅游资源,与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探索乡村旅游扶贫新模式?
嘉宾:石阡县是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但同时也是旅游资源富集县。长期以来,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区位优势不明显等诸多原因,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贫困人口大多仍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
近年来,我县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大力开展乡村旅游扶贫。在佛山村,以有限的财政扶贫资金250万元为引子,共整合相关部门资金上千万元,集中在佛山村尧上组、张家寨组、坪洋寨组、平坝组、农场组5个组实施,重点打造了尧上仡佬族文化旅游村,实行集中打造,合力推进。在此基础上,还注重旅游区产业发展,采取“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办法,合理布局产业带。目前,该村已逐渐形成“政府主导、协会运作、全民参与”的旅游发展氛围,农民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主持人:为加快群众脱贫步伐,请谈谈“十二五”全县在发展乡村旅游扶贫上有何新的谋划?
嘉宾:走乡村旅游扶贫之路,是石阡人民脱贫致富的一条捷径。“十二五”期间,我们将以资源开发为突破口,以生态文化和历史文化为依托,突出发展特色村寨旅游,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同时,注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产业,把乡村旅游逐步培育成为项目区农民增收和脱贫的主导产业,建立农民增收的稳定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