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消息(记者刘沙、张希焱):2011年2月24日,来自欧洲27个国家的70多名欧盟青年代表抵达中国贵州省,开始为期两天的考察交流活动。作为2011“中欧青年交流年”首批来华访问的欧洲青年,他们中几乎所有人都是第一次踏上这片中国西南部的土地,从中国的首都北京,来到发展相对缓慢的贵州,这样的行程安排能够让他们更为全面地了解中国。
贵州,这个地处中国西南的内陆多山省份,虽然没有美丽神圣的帕特农神庙,没有婉转忧伤的苏格兰风笛曲,没有一望无际的薰衣草田,却有掩映于重峦叠嶂中的古老千户苗寨,有着如天籁之音般的侗族大歌,还有让人无比神往的青山绿水。强烈的人文气息和极具特色的传统民俗给欧洲青年代表们留下了弥足深刻的感受和体验。很多欧洲青年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来自西班牙的乔迪·维拉努埃瓦·加尔维特认为,保护文化,要保护它的传承者,使得他们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迷失自己,要努力保护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使当地人能够留在他们原来居住的地方,保持他们一贯的生活。如果人口流失,那么传统文化就会丢失。应该设法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使他们感觉生活在其它地方和在自己的家乡无恙,这样传统文化才能得以保留和传承。
除了文化体验之外,欧盟青年代表还参观了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感受了发展中的贵州,并与贵州省有关领导、青年代表就城镇化推进与社会化管理、工业化进程与贵州发展战略、青年就业创业等话题进行了深入地对话交流。与其他地区相比,尽管贵州的城镇化姗姗来迟,但目前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傅传耀向欧洲青年就城镇化问题介绍说:“中国的城镇化率为48%左右,不到欧洲的一半。贵州的城镇化率在31%左右,不到欧洲的1/3。目前,我们正在大力推进城镇化,大概以每年2个百分点速度前进,到2020年达到50%左右,赶上全国现在的水平。这是一条充满挑战,又充满生机的道路。”
随着人口在城镇的迅速聚集,解决城镇的规划、建设和人员管理等问题成为实施城镇化战略的重点和关键问题。来自法国的青年皮埃尔·劳德介绍了法国的经验。他说:“我认为城镇化过程中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让农民融入城市。在法国就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他们居住在一些固定的区域,和城市的其他人群隔离开,这样就给城市的管理带来很多问题。融合需要时间,应该对离开农村开始城市生活的人给予帮助。因为那些住在偏远地区的人通常都是一些很弱势群体,城市生活节奏很快,对他们来说很难适应。需要通过对话、沟通来了解他们的需要和感受。”
目前,贵州正处在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的历史时期。而欧洲国家在工业化方面的经验对贵州的工业化进程势必有着借鉴与启示。来自欧洲较早实现工业化国家比利时的青年马修·康坦特讲述了比利时在探索工业化道路中所遇到的问题。他说:“比利时在90年代曾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英国,但是我们在工业化过程中犯了很多错误,特别是在环境保护方面。我希望中国,或者贵州的发展战略是一种绿色的发展战略,能够不重复欧洲犯的错误,能够多考虑如何有效使用煤炭资源,如何进一步改善交通设施,引进绿色技术,加强调研。不能将GDP作为唯一的衡量指标,还要考虑人们的幸福指数。”
2011年中欧青年交流年是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共同倡议举办的。它是中欧建交35年来的第一个主题年,是中国政府与欧盟首次合作开展的青年交流活动。活动旨在增进中欧青年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以进一步深化中欧合作,共谋发展。首批来华访问的欧洲青年来自教育、体育、科技、商业等各个行业。他们普遍认为,中欧经济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在多个领域的合作潜力很大。在贵州期间,他们积极地拓展中欧合作的契合点,并为此进言献策。在谈到合作机会时,来自葡萄牙的安德烈·阿马尔说:“贵州不光是旅游业,其它领域也有很多机会。现在缺乏的不是机会,而是信息。而且我们应该明白如何在最大程度上抓住这些机会并开发利用这些机会。”波兰女孩娜塔莉亚·卡洛琳娜认为,中欧合作的空间非常广阔,是大有可为的。她说:“我想举一个很实际的例子。在欧洲也有很多中餐馆,中国的食物在欧洲很受欢迎。但我在欧洲吃到的味道和在这里吃到的完全不一样。如果能够把真正的中国菜带到欧洲,肯定将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马耳他青年理事会成员玛尔娜·阿佐帕蒂则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要开创双方美好的合作前景,中欧之间的理解交流更显重要。 她说:“我们在欧洲进行项目交流,一定要让两个国家的人员去对方国家看看,比如我们现在来到中国,我们希望中国的创业者带着项目去欧洲看看,看双方有没有兴趣,有没有讨论和谈判的基础,看对方的基础设施,硬件设施能够开展哪些合作。今天,我们欧洲青年来到中国,也希望中国的青年多去欧洲看一看。只有加强交流,才能打开合作与对话的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