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县米箩乡倮么村村民赵益兵的脸上,最近荡漾着比阳光更灿烂的笑容。在村养殖协会的帮助下,他今年养了10头猪,仅此一项预计可增加收入8000元。
“要不是协会支部带起我们干,赊猪给我们喂,这样的好日子想都不敢想!”赵益兵一边给猪喂食,一边乐呵呵地说。
2008年,米箩乡将原来的亮河、倮么、马鞍3个村合并成新的倮么村。村变大了,党员一下子达到100多人。乡党委结合实际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在倮么村成立党总支,下设猴桃、果蔬、养殖3个支部,一改过去按地域建支部的模式,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村党总支根据每个党员的产业方向、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将其合理编入相应支部。“产业支部”重点围绕产业经济发展开展活动,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等中心工作则由村党总支主要负责。
米箩乡党委书记赵玉雄认为,“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让基层党建工作的内容更实在、更生动、更有针对性。”过去一些农村党员不愿参加组织生活会的状况迅速改观,村活动室里经常人满为患。“协会党支部带领大家思发展、谋发展,人心比原来更齐了,很多矛盾和困难迎刃而解。”赵玉雄说。
依托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构建“产业支部”的新型组织模式,如今在六盘水广大农村已经渐成气候。水城县阿戛乡马场村种植协会党支部17名党员带头作示范,帮扶89户发展种植业,户均增收700多元。该县发耳果蔬专业协会党支部带领群众实施“品牌战略”,“布依飵”等特色农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产业发展逐渐驶入快车道。
六枝特区堕却乡马铃薯协会党支部围绕“打好洋芋牌、念好洋芋经、唱好洋芋戏、发好洋芋财”的思路,从云南、甘肃等地引进新品种,在郎节坝村建起1个示范基地,带领群众靠种洋芋致富,亩增产70公斤。
“群众要致富,关键看支部”。六盘水市委组织部负责人表示,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不仅让广大农村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尝到了甜头,而且使党员在创业带富中发挥了先进性、展现了新形象,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