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化人居环境,建设岭南宜居名城,清城区一直坚持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清城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攻坚期,也 是 提 升 综 合 实力、加快争先进位的重要加速期,更是全面打造“四个中心”、建设幸福和谐新城区的发展关键期。为加快发展,提早实现“十二五”目标,清城区将以大战略、大手笔的方式建设幸福和谐新城区。
四大战略定格局
清城区为实现建设幸福和谐新城区的目标,实施“四大”战略。“大融入”战略:把全面融入珠三角以实现崛起作为清城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略;“大产业”战略:重点发展工业、旅游、房地产、商贸、物流五大主导产业;“大市区”战略:大力推进“东扩西进南拓”战略;“大配套”战略:坚持“先配套、后开发”的理念,降低开发成本。
“大融入”战略:把全面融入珠三角以实现崛起作为清城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略。全方位多角度深入地融进珠三角经济圈,提升清城区在大珠三角区域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实现跳跃式发展。做好“四对接”。一是思想观念对接,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发展理念、心理、文化上向珠三角靠近,在发展定位、发展规划方面对接珠三角。二是交通对接,以构建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为切入点,融入珠三角半小时经济生活圈,实现与珠三角的无缝对接,推进与广州佛山的同城化,变“广州后花园”为广清同城化的“桥头堡”。三是产业对接,主动融入珠三角现代产业的分工体系中,大力发展与珠三角相配套的新兴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同时改造提升清城区的特色产业,逐步实现与珠三角产业的差异化、一体化发展。四是城市对接,分拣广州、佛山拆解出来的部分城市功能,全力推进“广佛清”同城化建设,彰显“卫星城”特色和“宜居”优势,通过做活山、水、绿、文、人等文章,着力保护和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完善城市功能配套等措施,将清远建设成为珠三角“9+1”地区。
“大产业”战略:重点发展工业、旅游、房地产、商贸、物流五大主导产业。发展“大工业”,按照“走循环经济、品牌化、高端化、可持续发展、一体化发展”的策略,实现工业大整合、大提升,构建结构合理、功能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有色金属、建材陶瓷等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清洁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挥区位优势及空港经济因素,大力发展空港经济;从园区空间整合入手,遵循合理集聚、分工协作、集约利用土地等原则,引导重点产业集群化发展,合理规划产业空间布局。发展“大旅游”,建立以生态休闲旅游为主体,有机组合资源,注重创新、品牌与特色营造的生态休闲旅游度假体系,将清城区建设成为清远市华南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的核心之都。发展“大地产”,积极发展生态、健康、休闲度假型高品质地产,提高城市品位,优化人居环境,建设岭南宜居名城。发展“大商贸”,以大商贸带动城市各项产业全面发展,形成清远市的商贸流通中心和珠三角辐射内陆的区域商贸流通服务基地。发展“大物流”,大力发展空港经济、高铁经济,振兴仓储物流业,建设面向珠三角、辐射华南地区的现代物流中心。
“大市区”战略:大力推进“东扩西进南拓”战略。以世界眼光规划东部新城市中心区建设,通过大项目的带动加速城市扩张,拉大中心城区空间架构,再造一个新城区。要把城市的形态、特色地理生态条件、文化历史资源与现代风格充分结合起来,架构清城区大山水、大景观,突出大气之美,塑造与“山、水、文、绿、人”相依相融,具有浓厚的粤北文化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态与形象,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高品位江滨生态“湖城”,打造山水园林城市。将新城中心功能定位于全市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形成城市新的商业中心,建成城市CBD。以城市中心区形态的革新、功能再造和城市品位的提升,引领清城区经济、产业、文化、教育、科技的跨越式发展,着力培育城市服务功能,发挥区域中心区作用,并辐射带动整个清远地区的发展。
“大配套”战略:坚持“先配套、后开发”的理念,降低开发成本。优先发展工业配套,高度重视园区配套,做到工业项目和配套项目一起规划、一起推进、一起落实,以一流的配套发展一流的园区。继续完善道路、供电、供水、环保设施,突出抓好有色金属加工制造业基地、陶瓷工业城等重点园区的生活配套区建设。逐步完善市政配套体系。加快学校、医院、市场、居住区、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营造宜居宜业环境。加快环保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建设石角污水处理厂、源潭污水处理厂等环保设施,形成保障城乡及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活力、充满和谐的综合配套服务体系。
关注民生,建宜商宜居新城区
到2015年,清城区将实现“三个翻一番”:生产总值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翻一番,规模工业产值翻一番。在珠三角9市47个县(市、区)主要经济指标排位中,用一到两年进入中游位置,达到珠三角中等地区发展水平,完全融入珠三角;用五年时间上升到中上游位置,接近珠三角先进地区发展水平,实现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生态文明、城乡协调、社会和谐的战略目标;建设成为“宜工中心”“宜商中心”、“宜游中心”、“宜居中心”和融入珠三角的先行区、南部带动的主力区、城市建设的样板区、文化产业的示范区和以民为本、幸福和谐的新城区。
届时,清城区经济社会各方面将迎来新的跨越。
―――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转变。到2015年,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以上,达到630亿元左右;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8%以上,达到82000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达到2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8%。
―――经济结构显著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立,三大产业协调发展,新型工业主导地位突出,现代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结构更加合理。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2.8:62.3:34.9。产业园区集聚度不断提高,集群经济产业层次和规模效应得到显著提升。
――― 城市品位显著提升。现代化新城区的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更趋优化,城镇化率提高到85%以上。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市容市貌进一步改观。城乡一体化建设迈上新水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竞争力明显增强。
――― 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0%左右;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文明法治、稳定和谐、宽容诚信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形成,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明显提高。
―――社会软实力显著加强。教育、文化、科技、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4%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以上;城乡居民文化素质大幅提高,2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
―――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生态城市环境更加优美,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6平方米,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5%。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一五”期末降低15%以上。
准确定位谋发展
清城区在十二五期间,对产业和城市进行了准确定位。清城区把产业定位为中国再生资源产业示范区及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华南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环珠三角高端产业成长新区和现代产业发展示范区。在城市定位方面,清城区打出两张牌:大广州“卫星城市”、华南休闲宜居名城。
中国再生资源产业示范区及全国循环经济试点―――清城区在有色金属回收加工、建材陶瓷等行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石角镇的有色金属产业集群被认定为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再生铜产业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具有较大影响力。清城区应立足已有的产业基础优势,坚持生态优先,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构筑主导产业链条为核心,以产业融合联动为重点,以产业空间整合和产业结构优化为着力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做大做强再生铜产业,大力开拓国际国内废旧金属回收市场,引进再生资源知名大企业作为带动和主导,吸引相关产业联动发展,发展壮大再生资源产业相关的配套设施,同时将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推广至陶瓷、汽配、能源等产业链条,把清城区建设成为中国再生资源产业示范区及全国循环经济试点。
华南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清城区拥有贯穿城区65公里长的北江,拥有漂流、温泉、丹霞地貌、狮子湖高尔夫度假村、飞霞山与道教寺庙、飞来峡景区及“湖城”、观光农业等特色旅游资源,拥有黄腾峡、飞来峡水利枢纽、故乡里等3个4A级景区,拥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生态休闲旅游城市”、“中国温泉之乡”“中国漂流之乡”、“中国龙舟之乡”等城市名片,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清城区应在巩固区内旅游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品牌打造和宣传营销,积极拓展珠三角乃至国内外市场,挖掘旅游文化资源,强化区域特色优势,在深化观光、度假、农业旅游的基础上,以生态环境为核心,整合旅游线路,丰富旅游内容,打造生态观光探险旅游、高端商务度假旅游、城郊农家趣味旅游三大特色类型,同时发展会展旅游、工业旅游等新型旅游,完善旅游配套服务,形成“食、住、行、游、购、娱”联动发展的局面,把清城区建设成为华南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环珠三角高端产业成长新区和现代产业发展示范区―――清城区坚持“工业立区”、“工业强区”,近年来已打造了有色金属加工、建材陶瓷、电线电缆等一批支柱产业,确定了工业在三大产业中的主导地位。但这些支柱产业中资源消耗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居多,产品附加值偏低,市场竞争力较弱。清城区应立足已有的产业优势,以先进技术和理念为指导,存量优化,增量创新,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等先进制造业,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管理改造提升建材陶瓷、电线电缆、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支柱产业,积极发展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清洁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现代物流、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在“好”的前提下抓好“快”,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在做大经济总量的同时提高发展质量,率先探索出一条既有后发地区特色又符合现代产业发展方向的科学发展道路,构建起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具有城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把清城区建设成为环珠三角高端产业成长新区和现代产业发展示范区。
大广州“卫星城市”―――清城区直接与广州花都“空港经济带”接壤,与广州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具有相似的地域文化背景。随着武广客运专线的开通、广清城际轻轨的建设以及广清高速四改八建成投入使用,清城区与广州的时空距离将进一步拉近,两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往来将更加频繁,为清城区融入大广州经济生活圈带来新的机遇。清城区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全面对接大广佛、融入珠三角”为目标,在城市建设上与大广州的城市规划相衔接,大力完善城市基础和配套服务设施,促进广清同城化,分解广州都市区的相应功能,吸引其产业与人口向清城区转移,缓解广州市区的土地、劳动力等产业要素资源压力和综合成本高企的压力,把清城区建成大广州的“卫星城市”,融入珠三角的先行区。
华南休闲宜居名城―――清城区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交通便利,已获得“中国宜居城市”称号。清城区应以“华南休闲宜居名城”为新定位,紧紧抓住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严格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位,构建有机和谐的宜居城市环境,把城市的形态、特色地理生态条件、文化历史资源与现代风格充分结合起来,做活“山、水、绿、文、人”等文章,建设青山、碧水、蓝天、绿地的现代生态“湖城”,塑造与“山、水、文、绿、人”相依相融、具有浓厚的粤北文化特色的华南休闲宜居名城。
南方日报记者 赵强
特约通讯员 黄卫标
本版摄影 曾亮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