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嵇,是黔北遵义县的文化古镇。陈公祠阁楼,位于尚嵇镇的中心,是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距今已有161年的历史。这座“秀甲天下,高入云中”的名胜古迹,是为纪念清乾隆年间任遵义知府的陈玉 而修建的。该阁楼博采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建筑之长,挑拱重檐,绿瓦红楹,飞角流丹,风格独特,富丽壮观,它是遵义(尚嵇)人民渴求文化、倾慕文明的象征。
陈玉 ,字韫璞,山东历城(今济南市)人,曾任江西赣州府同知,清乾隆三年(1738年),调任遵义知府。见遵义所辖各地青杠树满山遍野,正是他家乡用来养柞蚕的槲树,于是决心在遵义兴办蚕丝事业。乾隆四年(1739年),陈玉 派员去山东购柞蚕种,因路途遥遥,山关阻塞,蚕种途中化蛹出蛾,首告失败。乾隆六年(1741年),陈公再次派员购种,蚕种及时运到,次年喜得春蚕,陈公即分发民间喂养。因缺乏经验,蚕染病皆死以致断种,再告失败。陈公矢志不移,当年第三次派人再赴山东购种延师,终于在乾隆八年(1743年)喜得收获。从此,遵义缫丝、织造业应运而生。陈公还在遵义南门关建立黔省第一间丝织作坊,从事缫丝、织绸。时“遵义府绸”名扬海内,遵义山蚕丝绸由此兴盛百年之久。
陈公在乾隆八年(1743年)冬卸任离遵时、群众依依惜别之情,竟到了“挽送者出贵州境不绝,莫不泣下”的程度。嘉庆初(1796年),遵义人民感怀陈公之恩,把他的木主配飨于蚕神庙。道光十八年 (1838年),清廷将陈公列入名宦祠。后来,又分别在遵义凤朝门、苟江、尚嵇建祠堂三处,供奉神位,诏示后辈,勿忘蚕丝之父。
现幸存唯一之规模宏大的尚嵇陈公祠阁楼,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系尚嵇乡绅张书田、李镳创建。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末,他二人领衔募款修建陈公祠阁楼,去江南三大名胜之地,潜心绘图,请来四川古建筑匠人,乡人献工,历一年之艰辛,于次年(1849年)冬完工。
特别要提到的是:该阁楼在咸同年间毁于兵燹,仅存廊瓦。光绪中重修。1942年培修时配建了三门四柱砖石牌楼,解放后,在1965年维修了“宝顶”,1985年列为省级文保单位后,1986年又作了翻修。失修多年来,由于风雨剥蚀,人为毁坏,檐折梯残,风铃不响,壁穿楼空,匾额抱对等装饰已残存无几,名楼风采黯然失色。
2009年,80高龄的原中共尚嵇区委书记刘源泉带头,为修缮陈公祠阁楼,号召尚嵇籍者慷慨解囊捐款20多万元,争取到省、市、县有关部门拨款160万元,合计180万元。2010年4月22日,陈公祠阁楼修缮工程启动。历经数月的全面抢修,陈公祠阁楼娟美不凡的风采又重现人间。
整组建筑群由砖石牌楼、风雨廊、厢房、祠堂、碑群、阁楼组成,占地1000平方米。祠门朝东,三门四柱砖石牌楼,边柱连接左右花墙,围护阁楼前院。从牌楼门经风雨廊直通阁楼底层,廊左右为厢房,一楼一底。
主阁楼高30米,六角四层,檐牙高啄,宝顶凌空。两侧配有“阴阳阁”,均高20米,辅翼陪衬。整组建筑浑然一体,佳趣天成。
主阁楼平面呈正六角形,为四层三檐六角攒尖顶结构。第一层腰檐起,往上逐层收分,造型优美,酷似宝塔。阁顶置塔刹,覆钵形刹座。刹身由5颗宝珠叠成,刹顶为宝瓶,上饰三叉直指苍穹。阁底明间,中部置4只雕花柱础,上为抱鼓,下为六面体基座。大柱上悬挂两副楹联,含意深远,耐人寻味,转录于下:
阁楼正中心,训乌江子弟八千,破浪乘风驱倭寇;
弦歌大众化,本泗水渊源一贯,腾蛟起凤继柴翁(郑子尹)。
欲穷千里目,剩有西南半壁,遥按秋水长天;
更上一层楼,管教后进联翩,共乐春风化雨。
主阁楼南北二檐柱嵌入左右“阴阳阁”中,阁楼的二、三、四层均以下层金柱作上层檐柱,楼层金柱与底层金柱不对齐重叠,是用承重梁承托。梁、枋、柱的材径亦逐层递减,屋架结构稳定性颇强。置木梯由阁底绕各底层金柱盘旋至顶。三重屋檐均为等分的六块扇形屋面,采用未上琉璃的青灰色筒瓦,檐头安滴水。檐口呈弧形,两端上翘,在戗脊端合为飞檐。顶重檐6只翼角悬挂风铃一只,每只风铃下系有鱼儿一尾,轻风微吹,鱼儿翻飞,撞击风铃,铃声响彻四野,悠扬动听。十八条戗脊上均有镂空格花墙式泥塑,檐下饰以曲形华板,三角檐均为六角形开窗,视野广阔,窗下有彩画和雕刻。
“阴阳阁”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底层次间和稍间面阔均为5米,楼层稍小,由底层正脊中部耸出,四柱,歇山式顶,盖青灰筒瓦,形式庙宇。正脊中部塑罗汉,脊背为鸱吻,角梁出挑,飞檐曲线特别秀劲优美。楼壁檐柱、横梁上刻有戏剧故事、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图案,还有泥塑图案和浅浮雕。该阁楼建材取于杉木,全部工程不用一钉一铆,这是明清两代南方楼阁罕见的木结构形式。运用杠杆原理,使楼的出檐不是斗拱而用挑,每只翼角用子角梁起翘,其形态“如跂斯翼”(像踮起脚跟那样高耸)、“如矢斯束”(像箭头那样有棱角)、“如鸟斯革”(像锦鸡那样张开翅膀)、“如翼斯飞”(像凤凰那样腾飞)。
游人至此,沿金柱木梯而上,即可登顶。放眼平眺,水光山色尽收眼底,尚嵇镇中烟火千家;远看苍山如烟,群峰簇拥,虽无良田千顷,却有梯田层层;近看绿树翻波,泉水环绕,新建楼房坐落其间,人家都在画图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