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  国际   图看天下  教育  教育动态  高考   旅游  民族风情   旅游景点  健康  快讯  美容  心理   房产  楼盘  
土特产  求职  招聘   名企   汽车  修理     财经 要闻 金融  基金         文学 小说 诗歌  人生    奇闻 评论 博客  公告
   资讯中心: 国际  | 国内  | 民族精英  | 红色之旅  | 彩瀑人生  |  万峰林神秘之境  |  小七孔  |  苗乡侗寨
  你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教育书架 > 正文
 
一公益组织在贫困乡村建9所图书馆 全免费开放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25日 17:04:24     
 

        

“立人”:扎根乡村的图书馆

三年多来,他们在贫困乡村成立了9所面对公众的全免费图书馆,但始终低调。在中国财政拨款对公立图书馆不足的情况下,民间组织的图书馆正在成为有益的补充

本刊记者/王家敏

晚上9点,还有三个孩子不愿意离开。

立人乡村图书馆正在播放动画《风之谷》,他们想“再看几分钟”。

“只能到现在了。”馆员赶着他们回宿舍睡觉。

馆员锁上了图书馆的门。门上贴着:“思想改变世界,读书改变生活。”

这是一所依靠社会捐赠建立的民间图书馆,创建者是李英强。他出生于1970年代末的湖北乡村,“小时候没读几本像样的书”。他一路北上求学,眼目即开,直到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

成长的经历使他一直感慨中国乡镇“文化贫瘠”的现实。中国公共图书馆多数集中在县级及以上地区,县以下设有部分乡镇图书室或农家书屋。2008年,图书馆人均藏书0.4册,县级以下只有0.1册。

2007年夏天,他形成了一个想法:“回到乡镇建立图书馆,青年人可以在这里学习,找到喜欢的生活方式,本地人可以在这里读书、看画展,看电影,听讲座。图书馆还将成为社会交流平台,成为乡镇公共生活的新开始。”李英强把这个设想中的图书馆命名为“立人”,源于《论语》中“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近一年的筹划,李英强终于走出了第一步。2008年1月,“立人”第一分馆正式开馆。至2010年底,立人乡村图书馆已发展了九个分馆,全部坐落在河北、河南、湖北、四川、重庆等省市的县和乡镇地区,共有精选图书约6万册,使用中的借书证3000余个,举办读书会、夏令营、公共讲座上百次。

乡镇

第一分馆设在湖北省蕲春县青石镇。蕲春是个约有100万人口的县城,到处是白色瓷砖的二层楼房,保留着1990年代大发展的印记。

从县城到青石镇约50分钟车程。镇上只有一条街,不紧不慢能走一刻钟。新华书店就在街中央。上午10点多,有人在门缝张望,周围居民告诉他:“这里很少开门。”

新华书店东边约三百米处是青石镇中学,立人第一分馆也在其内。原来学校的图书室直接改成立人阅览室,一进门,就是两扇大窗户,附近村民们家的鸡,在窗外的小山坡上乱蹿。

20多平方米的房间,书架贴满了三面墙,中间摆着三排长条桌,小有阵势。一道小门将阅览室和藏书室连接起来,五大排书架分隔了阳光,找书者剪影一般聚在书架之间。

这里有藏书7071册,配合六类人群的阅读兴趣:幼儿、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中小学教师和其他居民。《阅览室规则》第一条便声明:“任何人均可在图书馆阅览。”

附近食品所工作的李先明就是常客。他经常阅读的是有些“神秘色彩”的《凤凰周刊》。但居民读者并不多。李英强了解本地人,他指着约有二层楼高的大铁门说,“一看校门这架势,他们就不愿来。”

或许障碍不仅在校门,也在本地人心里。学校边的小饭馆老板江寿华就说:“我是老年人,没必要看书了。”其实,她只有46岁。

其他分馆的状况也类似,只有河南省淮滨县固城乡街道的第二分馆设在校外。分馆有效借书证244个,读者以小学生和中学生为主,也有30余名固定的居民读者,但借书次数相对少。镇上有两位成年读者会定期借阅《读者》和《小说月报》。

读书

李英强最期盼的读者是教师和学生,因为他们“是乡镇最主动、热情、勇敢、好奇的人”。 “立人”的图书也多是为这个群体定制。

第一分馆开馆时只有2000册书,但本本经过李英强精心挑选,多是“入门的、经典的、常识性的书”。他在北京小有名气的野草书店和豆瓣书店挑选经典童话、译文名著、剑桥中国史等时,野草书店的老板听说是公益事业,很义气地全部打了四折。

自购图书还要经过专门的“选书委员会”批准,其中不乏优秀的知识分子:王怡、萧瀚、郭初阳、蔡朝阳⋯⋯2011年起,选书委员们每月还推出几则短书评。

“立人”也接受公众捐书,但很挑剔。“立人”网站上张贴着善意的图书捐赠信息:“没有太大阅读价值的(尤其是旧的教材和教辅之类),或者仅仅适合成人看、而对青少年可能产生误导的图书或杂志过刊我们不需要。”

立人的图书分类是自行编制,为的是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阅读兴趣。如00是人物类,包括名人传记、文集、书信集等。其余依次为经典类、文学类,史地类等。不过,考虑到孩子们将来也会到高校或者公共图书馆查书,“立人”也提供了中图分类法与立人分类法的对照查询。

读者的意见也直接影响图书馆的购书计划。比如,教师们多希望增加教育类读本。图书馆便陆续购置《夏山学校》《论语别裁》和《中国新教育风暴》等。

但即便是同一人群,喜好也会有很大差别。如第一分馆的青年教师们爱看《胡适日记》和《林徽因传》,年纪大一些的喜欢读传统文化;来第四分馆借书的老师则喜欢易中天,大概是可以应用在课堂上;第二分馆的张老师只爱看中国人物传记。图书馆曾尝试向他推荐《马丁·路德·金传》,但一节课后他就来还书了,因为“离自己生活有些远”。

倒是学生们喜欢“离自己生活有些远”的书。他们常常挤在靠窗的桌子前,翻阅童话、科幻小说,或是韩寒、费正清、唐德刚、史景迁⋯⋯

“立人”当然不会要求学生在短期内阅读整个知识谱系,但这里的任何一本书都有惠泽,甚至是启蒙之门。青石中学的蔡伟是“立人”的第一批读者。老师曾提醒这个17岁的孩子:“你们这个年纪世界观开始形成了”。但蔡伟的世界观似乎正在摇摆,“每读一本书,世界观都会有所改变”。他爱读林达,也有一个梦想:多读书,看自己会变成怎样。

当了一年“立人”读者后,蔡伟于2008年考入蕲春一中,节假日才回青石镇。但很快,他就和几个高中生成为立人第一分馆的 “背包图书馆”。他们每次借走几十本书,背到县城,在蕲春一中、三中、实验中学、益才中学、理工中专等校,在同学间传阅。

这正是李英强所设想的“立人”:不仅立足于乡镇,还是沟通城市与乡村、覆盖全县的公共图书馆网络。2010年底,五个“立人”分馆先后建立了流动图书站,图书开始“流”向县里,或村里。第二分馆设置的流动图书站就在三个村小学里,一位小学校长高兴得不得了,催过好几次,还自己找车到图书馆拉书。

义工

有书,也要有人。

“立人”馆员都是专职义工,而且是自己找上门来的“理想主义”青年:受过高等教育,为推进自己的信念,甘居乡镇,每月只拿千元左右的补贴。

“立人”创办者李英强,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第六分馆馆员魏佳羽,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博士生;第七分馆的袁志涛,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目前,全馆已有专职义工18人。

第一分馆的专职义工王一夏,25岁。2010年5月16日,她冒着雨,扛着大学宿舍里的席子,有些落魄地走进青石镇中学,以至于校长以为“这孩子有些事没想通”。

她确实想了很长时间,才做出加入“立人”的决定。2008年,王一夏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读硕士研究生时,从网上得知“立人”。她先报名做第二年的短期志愿者,5个月后,又给李英强发电邮,询问“如果条件允许,我是否能够得到毕业后(2010年)担当专职义工的机会?”

李英强问了她很多问题:为什么想来“立人”?如何胜任?能做多久?父母是否支持?有没有男朋友?如有,他是否支持你?对收入的预期如何?⋯⋯

这些问题看似琐碎,却对“立人”十分重要。李英强希望找到“在县镇地区坚持十年以上的义工”,但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在乡镇长期从事义务工作。此前三年,已先后有三名义工离开第一分馆。目前,全馆工作时间最长的专职义工也只有两年。

专职义工不仅负责日常借阅,还定期更新本馆博客,报道近期活动,发布需要捐赠和已经购买的书单。2009年5起,他们还成了当地学校的“兼职教师”,因为一些分馆每周开设阅读课,学校则把课程纳入初中一、二年级的教学计划。专职义工在课上推荐新上架的书目,指导学生如何阅读,以及如何通过阅读去学习。

2010年4月起,各分馆出版《立人小报》,设置好书推荐、公民常识、随笔等栏目。各馆义工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投稿,并把小报发放给语文老师。

王一夏自己也喜欢在小报上写随笔。迎接2011年的一期中,她在一篇描述图书馆员生活的文章中引用学者崔卫平的话:“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立人”也有兼职义工和志愿者,平时通过互联网联系,各分馆开办夏、冬令营,或是邀请大学教授到镇上做讲座时,他们就自掏腰包,跑到各馆予以支持。

夏、冬令营经过精心安排,为小学生们安排互动游戏,高中生则有诗歌朗诵、辩论赛和话剧排演。“立人”辩论赛的辩题都是现实中的话题,如“政府是否应该控制房价”“政府是否该管制互联网”等。第四分馆2009年夏令营,演出了话剧《绿野仙踪》,志愿者和孩子们自演自导,他们饰演了女孩、巫婆、笑声甚至风和雨。

我们

“立人”是完全依靠捐款、捐赠建立的图书馆。三年间,立人的社会捐助者已达三百余人,他们都被亲切地称为“立人之友”,每月会收到“立人”寄来的电子杂志,告知工作总结和财务报表。

捐助人也有读者自己。读者吴凯鹏就把17岁的生日礼物送给了第一分馆:一本《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书里有一张韩寒的海报。吴凯鹏在空白处写上:“我是中国公民”,然后贴在藏书室门口。这个蕲春一中的高三学生,自认有些“小愤青”,他说,他也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为什么你有这么多规则,为什么我不能做想做的事,不能说想说的话。”

蕲春实验中学的蔡海也是“立人”常客,他和几个高中生成立了“海鸥小组”,想要办自己的读书小报,他们独立写稿、约稿、编辑、排版,还四处寻找找便宜的印刷厂。

“立人”鼓励孩子们自己办报。蔡海喜欢经济学家茅于轼,想转载他的文章,李英强便为他找到茅于轼的电话。蔡海打过去,描绘自己的想法,茅于轼不只答应转载,还为他们的报纸捐款500元。

2010年3月,这份中学生自己的读书小报正式出版,取名《一代人》。“海鸥小组”在题注中写道:“黑夜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我们却用它寻找光明。”这份不定期的报纸已经出版四期,每期12版,在蕲春县高中生中传阅。

本地

“立人”起步时,李英强和朋友们都很忐忑。往来的几十封邮件,谈的多是没钱,没人,可能做不大。

最初的确艰难,前几个分馆多是通过理事的“私交”建立的。第一分馆设在李英强的母校青石镇中学,第二分馆设在理事张大军的家乡淮滨县固城乡。第三、四分馆在理事袁万明的家乡四川巴中。

李英强也提醒自己,中国有2000多个县,“立人”做不到这个数。但他心中的“立人”不只是图书馆,更是教育和文化平台:“不是挨家挨户去普及照明,而是建设灯塔,为那些在夜间航行的船只指引方向。”

2007年底,李英强、余世存、张大军等人组成了立人乡村图书馆理事会。现在,理事会成员已由当时的10名发展为22名,他们都抱有这样的信念:各县域都有一批有识之士热心公益,“立人”的最终目标,是将这些有识之士构建成图书馆的本地支持网络,实现“立人”的本地化。

随着社会认可度的提高,到目前,“立人”已经收到20余个建馆邀请。但“立人”对新开分馆有严苛的要求:由本地邀请,成立“本地理事会”,提供初始资金和后续专职义工补贴,并面向本地社会开展文化教育服务。理事会认为:一个分馆的长期投入需几百万,倘若不能依靠激活当地的资本和社会支持,便不可持续。2010年9月,第九分馆在重庆忠县成立,专职义工的部分补贴也开始由本地理事会筹资。

这或许是“立人”本地化的开端。在李英强的希望中,“立人”的未来应该是:乡镇也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公共财政,支持图书馆成为本地的公共服务。而到那时,“立人”的接管者或许就是现在的读者。


  相关阅读:
0
 
频道阅读
暖心妈妈坚持手绘书信 “陪伴”求学的女儿
·关于各专业学位类别的领域设置情况
·考生如何应对新高考
·考生如何应对新高考
·贵州省高考第一批本科录取结束 北大清华录
·让寒门学子入学无忧!2016高校学生资助政
·德江县2名教师在铜仁市初中数学优质课评选
·贵州省高考志愿今日补报信息 一本尚有238
 
传中石油管道资产将
威门药业举办新春年
杭州西湖黄金周游客
广汽丰田出方案补偿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新闻排行
·惊爆!八省市游客到贵州免100天门票
·中国龙网、窗口网融媒体赴兴义万峰
·韦元龙创作简历
·未名湖文学社韦元龙(图文)
·走进春天,走进诗歌 --2021第三届“
·王坚:坚持你相信的事,相信你坚持
·滑天下之大稽,权力是人民赋予你抓
·强健中国“芯”
·兴义对危险驾驶“零容忍”
·小罐茶干货的重要性
·温馨提示:谨防诈骗
老人脑部受伤 经抢救已脱险
店福利院领导赶到区 交纳了医药费
   八卦资讯
IS袭击利比亚东部油
李克强视察棚户区:
山西吕梁副市长张中
人参泡入60度白酒中
习近平2016年首次国
周永康子侄违规开发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版权所有:世界华人华侨精英联合会 广告总代理:贵州元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兴义市龙腾文化事务所
报社地址:贵阳市中华北路众厦大楼八楼 热线电话:0851-86838086 0851-86871808 投稿邮箱:3237866@163.com网站备案:黔ICP备10200785号
新闻广告热线:15285451888 工作QQ:624554591(龙歌百越)
常年法律顾问 贵州博文律师事务所 李兴武 律师 手机:13885026100,工作QQ:13802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