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财经讯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今日刊登著名经济学家胡鞍钢的文章《构建中国国民幸福指数》。文章表示,我们提出构建国民幸福指数,不仅为了更全面地衡量中国小康社会发展,也是提出一种新型的“政绩观”,即“发展旨在提高国民幸福水平”的政绩观。
国民幸福指数指标体系不仅要包括HDI所反映的内容(人均GDP、预期寿命、教育成就),同时也应该把政府治理、环境适宜度、安全感、社会资本、收入分配等衡量发展的重要指标纳入其中。
以下为文章全文:
构建中国国民幸福指数
一、发展与发展的测度
二战以后,GDP逐步成为国际通用的衡量国家经济实力的指标。随着人们对发展认识的深入以及GDP所固有的局限性(例如GDP没有反映国民收入分配以及环境损失),90年代以来国际组织开始利用复合指数衡量发展。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帝亚森提出,自由的扩展是发展的首要目的和主要手段,他所发明的人类发展指数(HDI)成为重要的衡量发展的指数,涵盖健康水平、教育成就和实际人均GDP三个方面,体现了经济发展应与人力的发展相结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从1990年开始利用HDI代替GNP作为衡量发展的指标。此外,1995年世界银行又提出了绿色GDP核算体系来衡量一国或地区的真实国民财富。该核算是在传统GDP核算的基础上扣除了自然资源枯竭以及环境损失,体现了要重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对于发展的测度随着人们对发展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完善。当前,国民幸福指数(Gross National Happiness,GNH)逐步成为国际上衡量发展的新探索。该指数最早于1970年由不丹国王提出的。当时的不丹国王认为,政府施政应该以实现幸福为目标,注重物质和精神的平衡发展。基于此,不丹政府把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视为国家发展的四大支柱。
时至今日,“国民幸福指数”这一概念逐渐得到国际认同。例如,2008年,法国总统萨科齐组建了一个专家组,成员包括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 斯蒂格里茨和阿马蒂亚 森等在内的20多名世界知名专家,进行了一项名为“幸福与测度经济进步”(Happiness and Measuring Economic Progress)的研究。该项研究认为应当对国民经济核算方式进行改革,将国民主观幸福感纳入衡量经济表现的指标,以主观幸福程度、生活质量及收入分配等指标来衡量经济发展。
二、从“GDP挂帅”到“以人为本”
2003年,中国人均GDP首次超过1000美元,2008年达到3267美元(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数)。随着高速的经济增长,中国正在逐步由中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发展。作为全球有影响的大国,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正面临诸多挑战,包括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问题、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
首先,经济增长的结构性问题愈来愈突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迫切解决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基于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使得经济结构在消费和投资上出现严重失衡,这种失衡状况甚至不断恶化。而且,中国已经不具备支持这种高投入发展模式的国内资源基础。其次,收入分配格局随着经济增长也趋于恶化。居民家庭收入占GDP的比重在1996-2006年期间下降了大约10个百分点,城乡差距和居民内部的贫富差距仍趋于扩大,并且仍看不到扭转的趋势。毫无疑问,收入分配问题已经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隐患之一。第三,相对于经济的快速增长,民生领域的发展仍然是中国全面发展的“短板”。随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福利系统的解体,“读书贵、看病难、房价高”逐渐凸显成为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环境恶化、腐败案件、群体性事件频发等一系列的问题均对政府治理提出挑战。
总结过去三十多年中国的发展经验,分权化的经济改革形成一个以“GDP挂帅”的政绩观,经济增长不仅成为地方政府政绩的主要显示指标,同时也被认为是社会稳定器。然而,随着社会开放性的不断提高以及快速城市化、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结构转型,中国的发展模式迫切地需要从“GDP挂帅”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即经济发展应当从粗放式、高投入的增长模式转向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注重经济增长的公平性、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否则就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因此,提高国民幸福水平就是建立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基于提高国民幸福感的公共政策将成为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
凤凰网财经讯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今日刊登著名经济学家胡鞍钢的文章《构建中国国民幸福指数》。文章表示,我们提出构建国民幸福指数,不仅为了更全面地衡量中国小康社会发展,也是提出一种新型的“政绩观”,即“发展旨在提高国民幸福水平”的政绩观。
国民幸福指数指标体系不仅要包括HDI所反映的内容(人均GDP、预期寿命、教育成就),同时也应该把政府治理、环境适宜度、安全感、社会资本、收入分配等衡量发展的重要指标纳入其中。
以下为文章全文:
构建中国国民幸福指数
一、发展与发展的测度
二战以后,GDP逐步成为国际通用的衡量国家经济实力的指标。随着人们对发展认识的深入以及GDP所固有的局限性(例如GDP没有反映国民收入分配以及环境损失),90年代以来国际组织开始利用复合指数衡量发展。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帝亚森提出,自由的扩展是发展的首要目的和主要手段,他所发明的人类发展指数(HDI)成为重要的衡量发展的指数,涵盖健康水平、教育成就和实际人均GDP三个方面,体现了经济发展应与人力的发展相结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从1990年开始利用HDI代替GNP作为衡量发展的指标。此外,1995年世界银行又提出了绿色GDP核算体系来衡量一国或地区的真实国民财富。该核算是在传统GDP核算的基础上扣除了自然资源枯竭以及环境损失,体现了要重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对于发展的测度随着人们对发展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完善。当前,国民幸福指数(Gross National Happiness,GNH)逐步成为国际上衡量发展的新探索。该指数最早于1970年由不丹国王提出的。当时的不丹国王认为,政府施政应该以实现幸福为目标,注重物质和精神的平衡发展。基于此,不丹政府把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视为国家发展的四大支柱。
时至今日,“国民幸福指数”这一概念逐渐得到国际认同。例如,2008年,法国总统萨科齐组建了一个专家组,成员包括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 斯蒂格里茨和阿马蒂亚 森等在内的20多名世界知名专家,进行了一项名为“幸福与测度经济进步”(Happiness and Measuring Economic Progress)的研究。该项研究认为应当对国民经济核算方式进行改革,将国民主观幸福感纳入衡量经济表现的指标,以主观幸福程度、生活质量及收入分配等指标来衡量经济发展。
二、从“GDP挂帅”到“以人为本”
2003年,中国人均GDP首次超过1000美元,2008年达到3267美元(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数)。随着高速的经济增长,中国正在逐步由中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发展。作为全球有影响的大国,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正面临诸多挑战,包括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问题、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
首先,经济增长的结构性问题愈来愈突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迫切解决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基于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使得经济结构在消费和投资上出现严重失衡,这种失衡状况甚至不断恶化。而且,中国已经不具备支持这种高投入发展模式的国内资源基础。其次,收入分配格局随着经济增长也趋于恶化。居民家庭收入占GDP的比重在1996-2006年期间下降了大约10个百分点,城乡差距和居民内部的贫富差距仍趋于扩大,并且仍看不到扭转的趋势。毫无疑问,收入分配问题已经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隐患之一。第三,相对于经济的快速增长,民生领域的发展仍然是中国全面发展的“短板”。随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福利系统的解体,“读书贵、看病难、房价高”逐渐凸显成为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环境恶化、腐败案件、群体性事件频发等一系列的问题均对政府治理提出挑战。
总结过去三十多年中国的发展经验,分权化的经济改革形成一个以“GDP挂帅”的政绩观,经济增长不仅成为地方政府政绩的主要显示指标,同时也被认为是社会稳定器。然而,随着社会开放性的不断提高以及快速城市化、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结构转型,中国的发展模式迫切地需要从“GDP挂帅”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即经济发展应当从粗放式、高投入的增长模式转向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注重经济增长的公平性、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否则就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因此,提高国民幸福水平就是建立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基于提高国民幸福感的公共政策将成为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