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近年来,黔西县利用县内良好的自然生态、奇美的山光水色、众多的文物古迹、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发展以林下休闲、峡谷览胜、水上观光、田园游赏等为主的自然生态旅游和以农家生活体验、文物古迹欣赏、民族歌舞观赏、民族风情体验等为主的人文生态旅游,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全县近40个村寨开展乡村旅游,2010年,全县共接待旅游者188.1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02亿元;其中乡村旅游者70.4万人次,乡村旅游综合收入16900万元、直接收入4225万元。
一是结合生态文明家园“五园新村”建设,整合交通、发改、林业、旅游等部门项目资金近6亿多元,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经果林、农户庭院绿化、行道树栽种、景区广场绿化等项目,各旅游景区景点得到了更好的绿化和美化,加强了以道路交通、旅游码头、停车场、景观桥、旅游步道、旅游标识系统、度假酒店、度假山庄等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在生态文明家园“五园新村”建设中,注重找准与发展乡村旅游的结合点,将县城周边村落、主要景区内村庄及通往景区的沿路乡村农家房舍改造成为极具旅游观赏价值的黔北民居风格户型,并加强农户庭院绿化,从中选择有条件、具有经营头脑的农户加以扶持,发展农家乐82户,逐步满足乡村旅游接待需求。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群众从中受益,增加了经济收入,从而提高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积极参与到生态建设中来。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生态环境的建设支持了旅游业的发展。
二是在加强生态建设的同时,推进了景区景点建设打造。2008年来,先后打造建设了化屋苗寨民族风情游、韦寨农业体验游、柳岸水乡亲水游、红色丘林桃李赏花游、新富林下体验游、荆江生态休闲游、乌骡坝民风体验游等乡村旅游点,柳岸水乡(解放村)乡村旅游区被省农委和省旅游局公布为第一批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东风湖旅游区、碧上园度假村、金州园度假村、大海子民族风情园等生态旅游产品逐步走向成熟;柯家海子天然湖泊群旅游区、支嘎阿鲁湖旅游区、索风湖旅游区、沙坝河旅游区和水西森林公园等旅游景区,以及沙井观音洞古文化遗址旅游区、灵博山象祠、猫山村特色民族历史文化旅游区、李世杰墓等正步入规划开发轨道。在景区规划、建设中,始终将生态建设作为景区开发建设的重要项目,注重生态旅游产品的打造建设。
三是各部门合力支持,加快了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生态建设是一项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伟大工程,对于发展旅游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生态旅游业发展不光靠旅游开发过程中对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的保护,还需要林业、环保、水利、农业、畜牧等部门以及其他行业开发建设管理部门的共同建设和支持,要求文化部门、民族宗教部门对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合理开发打造,需要县、乡(镇)、村各级的大力支持,需要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因此,整合各部门资金、项目、人才等资源加强生态旅游业发展,十分重要和必要。黔西成立了县旅游发展和改革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和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县委主抓旅游工作的督促落实,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的协调作用,整合了各部门资源共同打造黔西生态旅游,成效显著。
四是挖掘文化,丰富内涵,充分利用好多姿多彩的人文生态。文化是旅游的“魂”,黔西通过挖掘水西历史文化、观音洞文化、王阳明文化、杜鹃花文化、乌江文化和苗族文化、彝族文化、布依族文化等民族文化及文琴戏、花灯戏、金钱棍等民间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民族人文生态旅游产品,将原生态的苗族蜡染刺绣、葫芦烫画等民族工艺品开发成旅游商品,搜集整理民俗、传说编入景区导游词。人文生态的融入,丰富了黔西旅游的内涵,对游客产生了深深的吸引力。 黔西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局 史洪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