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网贵阳讯:(李兵) 日前,记者从2011年贵州安顺市“两会”获悉,“十二五”时期,该市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以上,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2%以上。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确保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力争突破500亿元。为此,该市将采取八大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
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增强提速发展的牵引力
“十二五”期间,该市将规划建设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民族制药、特色食品等为主导产业的17个产业园区,重点建设产值200亿元以上的民用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产值100亿元以上的西秀工业园区。引导企业入驻园区,培育一批规模较大、带动性强的企业集团,形成产业集聚,把装备制造业、能源产业、原材料产业打造成百亿产业,把民族制药、白酒、特色食品等特色轻工业打造成重要支柱产业,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努力将我市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特色轻工业基地。“十二五”期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00家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
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增强引领发展的辐射力
该市将坚持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双轮驱动”,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改造步伐,以城市快速干道路网建设带动城市规模扩大,力争“十二五”期末,完成城中村改造,初步形成黄果树大街一线和塔山片区、新火车站片区、北部新区、西秀新区、航空城五大组团的框架格局,城市风貌更加彰显山水园林城市特色。同时,加快县城和小城镇发展,推进平坝、普定、镇宁加快与中心城市一体化发展,把关岭、紫云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把黄果树新城建设成为黄果树旅游圈的区域旅游集散中心,着力培育一批基础设施条件好、生态环境优良、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旅游、工贸、商业服务型的特色小城镇。加快平坝马场一带的产业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有产业支撑,人居环境良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城市综合体,成为黔中经济区新兴城市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强优化发展的竞争力
充分发挥该市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全力打造黄果树国家公园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整合全市旅游资源,建设黄果树旅游环线、大屯堡旅游区和贯城河沿线城市历史文化、休闲娱乐旅游带,大力开发休闲度假、文化科考、康体养生、红色经典等旅游产品,推动旅游从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深度游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宾馆酒店业,加快高星级宾馆酒店建设,五星级酒店达到10个以上,各县区都有四星级以上酒店,旅游住宿设施床位总数达到7万张。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规划建设一批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市场,把安顺建成服务黔中经济区、面向泛珠三角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城市。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增强协调发展的推动力
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力争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2%以上。保障和稳定粮食生产,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扩大特色经济作物种植规模,大力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努力发展特色休闲观光农业,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大力实施水源工程、灌区工程、“五小”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均有效灌溉面积,加快建成人均半亩基本口粮田。实施农村公路提级延伸连网工程,大力推广沼气等能源利用,完善农村电网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不断降低农村贫困面,到2015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8万人以上。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村社会事业投入,大力实施“六到农家”工程,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跨越发展的支撑力
继续把以交通和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加快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实施县乡公路提等改造工程,全市公路油路比率提高到50%以上,建设通村油路3000公里,实现70%的行政村通油路。推进坝草码头和红水河黄金水道建设,开辟南下两广通行500吨级船舶的四级航道。积极争取开通航线,提高黄果树机场的使用效益。完善集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四位一体”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新建黄家湾水利枢纽等16座水库,治理病险水库76座,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42.5万人的饮水安全,全市城乡饮水安全问题和工程性缺水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数字安顺”建设,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增强持续发展的承载力
牢固树立绿色、环保、低碳发展理念,切实加强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安全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水平,加强水资源保护利用和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大力实施生态保护重点工程,扎实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努力构建功能完备的“两江”生态体系。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和固体物污染治理,努力改善水环境质量,到2015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以上,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
深化试验区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内生力
用好用足“贵州加快发展经济特区”的政策,进一步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财税体制、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和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林权制度改革、要素市场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建设股权投资和产权交易市场,助推大企业上市融资。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成渝地区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贸合作,加强与对口帮扶城市和友好合作城市的交流与对接,促进合作共赢。扎实做好招商引资项目规划、设计、宣传工作,切实提高招商引资实效,确保“十二五”期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到680亿元以上。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和谐发展凝聚力
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目标。认真落实各项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努力提高就业率。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施好《安顺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强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各类优秀人才培养工程,广泛引进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学科、重点项目急需人才。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