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化科,与心理因素相关的疾病占本系统所有疾病的40%以上,近年来有逐步上升趋势。
“在消化内科门诊,经常可以遇到一些因种种消化道不适(如纳差、腹胀、腹泻等)反复就诊但查无异常的病人。但若仔细分析,便不难发现:在这些病人中,心理因素占了很大比重。”
生活实例:事业不成,肠胃也“落井下石”
金先生今年35岁,是一家广告公司的策划总监,平时工作非常忙。
在他看来,创作灵感是越多越好,吃饭则可有可无。
时间久了,胃病便找上门来了。
前年冬天,他去医院做了胃镜,诊断为浅表性胃炎,吃了些药以后,胃病就没再犯过。
可最近几个月,金先生的胃病又犯了,吃点东西就觉得胀,有时还会恶心、想吐。
他上网查了些有关胃病的资料,谁知越看越觉得自己的症状像胃癌,连忙去医院检查,做胃镜、查B超、验血……能做的检查全做了一遍,均未发现异常,用了些药,也不见好。
“我明明这么不舒服,怎么会查不出病来呢?莫非是我得了绝症,医生瞒着我吧?我一定是没救了!”金先生越想越觉得自己的猜测有道理,便不再继续看病,整天窝在家里,班不上,饭吃不下,当他被家人强行拉去徐教授那儿看病的时候,已经虚弱得连路都走不动了。
从病人家属提供的病史和病人无助、无望的表情中,徐教授察觉到了隐藏在胃病背后的东西。
撇开病情不谈,徐教授和金先生拉起了家常。
慢慢地,金先生向徐教授吐露了心声:三个月前,他所在的公司人员大调动,他的职位被一个有“后台”的年轻人抢占,突然毫无缘由地被降为普通职员,巨大的心理落差令他感到难以承受,不但觉得没脸见人,而且心有不甘。
渐渐地,他的胃病又犯了,且日益加重。
去医院看病,明明有病,却偏偏看不出个所以然,用药又没效果。
前途没了,身体也完了,人生似乎已经没有意义了……
“你的病可以治!只要你按我说的做。”徐教授的话就像是一针强心剂,让金先生看到了希望。
其实,金先生患的是以消化不良为表现的抑郁症,给予抗抑郁治疗四周后,他的情绪大有改善,胃口也渐渐好起来。
专家感言
消化系统的运动和分泌功能易受内外环境刺激及情绪因素的影响。
当人处于焦虑、紧张时,胃液分泌增加,胃酸和胃蛋白酶增多,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引起黏膜损伤;当人处于忧郁、沮丧、悲伤时,胃血流量、胃酸分泌均减少,胃运动减弱,长时间停留在胃内的酸性食物也会损伤胃黏膜。
国内外大量研究认为,有消化道症状者,在排除消化系统器质性疾病后,应考虑是否为精神因素(抑郁/焦虑)引起的功能性胃肠病。
抑郁/焦虑状态可引起体内某些激素分泌改变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反酸、嗳气、早饱、食欲减退、排便不畅、腹泻等不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