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名被广州警方解救的黔籍“乞儿”,昨日踏上了返乡路途。在贵阳救助站10位工作人员的护送下,他们衣着整洁地登上了直达贵阳的列车。
这12名孩童,只是我省每年上千名被救助站护送返乡的流浪儿中的缩影。
与一次次被送回家乡的温馨场景相比,他们流浪的真相与真实的心愿,更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

▲回家,对不少孩子来说并不心甘情愿……
A“难舍”广州
■“我很喜欢广州。”12岁的张小依说广州很漂亮,她其实舍不得走。沉默了一会儿,她又说,第二喜欢台江老家,因为那里有“棉花坪小学”。去广州乞讨前,张小依正在该校读四年级下学期……
文和庆牵着12名手拉手、按高矮顺序排好队的孩子走进广州火车站,极像一位带学生外出游玩的小学老师。
“这工作跟孩子打交道,看着轻松,其实压力很大。”文和庆在贵阳市救助站工作了多年,他说孩子在回家途中逃跑的事常常发生。
张小依与吴念念在去火车站的汽车上就一直聊个不停,她们目不转睛地盯着从窗外“掠过”的一幢幢建筑,讨论着自己去过哪里又没去过哪里。
张小依会指着广东电视台的大楼尖叫,说那里不太好“讨钱”了……一会儿,她又指着被装扮得五彩缤纷的幼儿园小楼说:“应该很好玩,但只有广州人才能进去。”
张小依今年12岁,大约半年多以前被大伯与伯妈从台江县棉花村带到广州。她说自己在广州有“工作”——往街道上摆张纸,自己坐在旁边,就会不停地有人给钱。“纸上有很多字,都是伯妈写的,我不太认得到。”
张小依的“日收入”在40多元至100多元不等,她每天把讨来的钱都交给伯妈,然后会得到几块零花钱,这样的日子持续了4个多月,直到她被警察带到救助站。“我很喜欢广州。”张小依说广州很漂亮,她其实舍不得走。沉默了一会儿,她又说,第二喜欢台江老家,因为那里有“棉花坪小学”。
去广州乞讨前,张小依正在该校读四年级下学期,

在救助站集合,等待回家的贵州流浪儿
B “空家”难回
■“现在回家只能找亲戚。”15岁的罗小芸说,她一直与爸爸妈妈一家7人在广州乞讨,还是要想办法回广州跟家人呆在一起……
12名贵州籍孩童都来自凯里市及其周边地区,她们中15岁的小兰回家愿望最为强烈。
小兰说爸爸到广州打工后一直没回家,她过年前跟着姑姑到广州找爸爸,结果在人流密集的街头和姑姑走失,当晚就被带到了救助站。“我想快点回去,学校开学了。”
除小兰外,其余11名孩子都承认在广州跟着亲人乞讨。“我回家都不知道找谁。”张小依说她的爸爸已经“不在”了,妈妈也已改嫁,在家里就跟着爷爷过。“爷爷对你好不好?”记者问,张小依几乎没有考虑地说:“不知道。”
与张小依一样不太想回家的,还有罗小芸四姐弟。
罗小芸15岁,她带着13岁的妹妹罗妹芸与分别为8岁、9岁的弟弟罗金子和罗银子在广州市救助站住了近两个月。罗小芸说他们姐弟还有个16岁的大姐,一直与爸爸妈妈一家7人在广州乞讨。罗小芸的乞讨方式和张小依大同小异,她会随身带着粉笔,找条人多的马路,在地面按爸爸的交代写上“求助2元”。罗小芸说,他们姐弟四人被路人交给警察带到救助站后,就没见过父母和大姐。“现在回家只能找亲戚。”罗小芸说,她记得父母在广州租房的地址,还是要想办法回广州跟家人呆在一起。“虽然说假话要钱不好,但我总要和爸爸妈妈在一起。
另外几名返乡的孩子经历也极为类似,都是被亲人带到广州乞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