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一年很快过去。走进我区广大农村,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幅春意盎然的新画卷:青砖碧瓦小洋房,连户路连万家,通了自来水,建起沼气池,安装了路灯......面貌新了,农民的腰包鼓了,农村发展的劲头足了。
一个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崭新山村正在悄然崛起。
据了解,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百村试点”建设工作坚持以生产发展为核心,以民居改造为重点,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改善村容村貌为目标,全面推进省级试点村新农村建设。
一年来,我区11个省级“百村试点”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农民纯收入达4227元,高于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近26个百分点,7621户共31047人受益,其中少数民族群众24836人。试点村粮食总产量达11958吨,饮水安全户6889户,使用安全节能沼气用户3498户,通电村寨126个,通公路村寨129个。各类惠民项目建设完工94个,累计完成投资13765.9万元,受益农民投工投劳38370个。
产业支撑 促民助增收
产业发展是试点村新农村建设持续发展的根本。在建设新农村“百村试点”的过程中,我区坚持“生产发展”为主,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农民增收的农村经济新格局。11个省级试点村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和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要求,围绕优质粮油、蔬菜、烤烟、生态畜牧业、茶叶、中药材、经果林等产业,大力培育特色产业,扶持产业协会、销售协会和行业协会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确保每个“百村试点”村均有1至2个主导产业和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其中江口县云舍村依靠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去年共接待游客18万余人(次),旅游创收2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010元,比2009年人均纯收入4700元增长29%。
民居改建 乡村展新貌
一年来,我区充分利用国家继续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政策机遇,多方投入和整合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实施以民居改造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结合“三池一改”、人畜饮水、农网改造、村村通等工程建设,使各试点村村容村貌明显改观,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截至去年12月,11个“百村试点”村共完成新建或改造特色民居3000余栋,江口县云舍村、印江自治县张家村、德江县川岩村等村寨民居建设已初步完成。
基层组织建设 管理更民主
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我区11个省级“百村试点”村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为目标,在抓班子、强队伍、促发展、保稳定上下功夫,求实效。同时加大力度帮助试点村继续完善村务大事村民公决制度、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村两委联系制度、干群交心议政制度等,促进村级组织的管理民主化。思南县石阶水村、铜仁市开天村、万山特区大榜村等试点村积极推进村务公开工作,严格执行“一事一议”制度,进一步完善村务理事会、监事会工作制度,规范党员行为,完善村规民约,提高村民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能力。
社会事业发展 乡风显文明
各试点村坚持教育优先的政策,培养科技型、法制型、文明型农民,在新农村中树立学科技、懂法律、讲文明的社会主义新风尚。此外,在积极改善村级卫生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解决农村就医难、看病难等问题。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让农民享受更多的实惠。(谭 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