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童丐的心路历程——
返校那天是我的“羞辱日”
伍皓连发微博谈“丐乡”脱贫
核心提示
随着大人们陆续返回垤玛,在外面漂泊了快半个月的朱燕夫(化名)也回到了熟悉的故乡。就在踏上垤玛土地的那一刻,这个13岁的女孩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差点叫出声来。可是,从2月16日朱燕夫走进学校的那一刻,她开始迟疑了。难以磨灭的乞讨经历,让她忐忑不安地在教室里坐了一个上午。下午,她以身体不适为由请假走出了校门。乞讨带给大人们金钱的同时,带给孩子们的是巨大的伤害。
◆刚尝到“甜头”即被遣返◆
许多人都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人点石成金,但是朱燕夫却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人能“点童成丐”。
在没有成为童丐之前,她是一个活泼的小女孩,可是自从在贵阳有了乞讨经历后,她经常沉默不语。在读书的时候,才13岁的她竟生出了想辍学的念头。
朱燕夫家住红牛村,按照她的说法,她的爸爸一直在贵阳擦皮鞋,一个月能赚一千元左右,她妈妈在河口帮人家做农活,每天也能挣30元。但是这个假期,她的邻居突然约母亲前往贵阳,说贵阳的“生意”好做。由于朱燕夫家刚盖了新房,母亲告诉朱燕夫,家里还欠了好些债,于是朱燕夫就和妈妈来到贵阳,希望挣钱还债。
朱燕夫母女俩在贵阳开始是拾荒,在她们住的旅社里,朱燕夫认识了一个比她大的姐姐。这个姐姐14岁左右,竟然也是垤玛乡人,能说当地的哈尼话,这让初次出门的朱燕夫倍感亲切。姐姐告诉朱燕夫:“拾荒多没意思,干脆和我一起去乞讨,那比拾荒更赚钱。”就这样,征得母亲的同意后,朱燕夫开始在贵阳火车站附近乞讨。
对于眼前的姐姐,朱燕夫只知道她在垤玛乡里读初中,她家很穷,只能吃包谷饭。这位姐姐的父母总共带了7个孩子来乞讨。姐姐告诉朱燕夫,和她一起乞讨的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另外两个小孩是同村人托父母带来的。姐姐的父母给那两个孩子的父母承诺,两孩子每讨到100元,就分给孩子的父母50元。朱燕夫发现,姐姐的父母给姐姐规定了任务,每天必须讨到80元,否则就要挨打。
在姐姐的指导下,第一天,朱燕夫讨到了10元钱;第二天讨到了14元;第三天讨了20元。就在乞讨第四天,讨到40元钱的朱燕夫尝到乞讨的“甜头”时,全国微博打拐潮轰轰烈烈开始,贵阳警方将她和父母送到了贵阳市救助站。接着,父母带着她赶回了垤玛。而这时,出门不到一个月的朱燕夫和母亲的拾荒加乞讨总共得到了1000多元。
回到家,朱燕夫才知道,自己的邻居中也有许多人在外地乞讨。这些人大多谎称自己在城里拾荒,或者擦皮鞋,要么就是说在邻县或者河口给人干农活。
◆返校首日老师罚背书◆
“乞讨的事如果被学校知道,会被班上的同学和老师看不起。”2月16日上午,身为班长的朱燕夫忐忑不安地走进了离她家只有两百米左右的牛红小学。到了学校,老师私下批评了朱燕夫,罚她背一整本语文书。朱燕夫小心翼翼地观察,发现同学们并没有什么异常。可是上了一节课,她发现同桌对自己的态度变了。
“这次回来她对我很凶,同桌也外出乞讨刚回来,但不知道她为什么总冲我发脾气。”朱燕夫说。就是同桌的态度改变,让朱燕夫内心出现一阵惶恐,因此她谎称身体不适,请了一下午的假。2月16日下午,朱燕夫告诉记者:“我都不想读书了。”说着,泪水从眼眶里滚落下来。当问及今后是否还会外出乞讨时,朱燕夫摇了摇头,有些绝望地回答:“不会了。以后我连城里都不去了,那里不是我们的世界。”最后,在云南某报记者庞瑞珍近一个小时的开导下,朱燕夫才答应要好好学习,今后读中专或者大学,然后找份好工作。
朱燕夫做童丐,在垤玛乡绝非个案,在当地学校里,不少刚从外地赶回来的学生都有乞讨的经历。他们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地坐在教室里,但背后的辛酸不为人知。
2月16日当天,记者采访了一名从贵阳乞讨返家的初一学生段莎莎(化名)。此刻她回到家里,已经穿得干干净净,她家有一栋三层楼的大房子。她的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同学告诉记者,在班上,大家都知道段莎莎家的房子是乞讨的钱修的,但段莎莎平时用钱“大手大脚”,他父亲在当地也算是“有钱人”,因此大家都不敢说她。
◆孤儿往往沦为“丐讨机器”◆
除了在父母的带领下乞讨的孩子,还有部分父亲去世母亲改嫁的孤儿,在领养人的带领下沦为童丐。而带他们出去乞讨的大人们,往往把自己的孩子留在家中,即便有带着出去的,对自己的孩子也是“另眼相待”。
在段莎莎家大房子的边上,挨着的是小梦莎(化名)家矮小的房子。当地村干部介绍,前不久,小梦莎的父母也想学邻居家“乞讨致富”,带着7岁的儿子和3岁的女儿到贵阳乞讨,结果贵阳警方把小梦莎送到了儿童村。当时记者在儿童村里看到小梦莎又哭又闹,停下哭闹后就不说话,站在角落里。但2月16日回到家后,再次见到记者时,小梦莎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在垤玛村有一个7岁的孤儿叫朱阿发,他爸爸5年前去世,母亲同年改嫁,之后,他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儿,被叔叔家领养。一个多月前,他的叔叔和婶婶吵架后,婶婶把自己的两个孩子留在家中,带着他前往贵阳乞讨。此后,垤玛村的人再也没有见过朱阿发。直到垤玛乡政府将《贵州都市报》的复印件发到各村,大家才知道朱阿发还留在贵阳,他婶婶被贵阳警方刑拘。
这几天,记者采访的8户外出乞讨的人家中,有4户人家都是因为亲人去世,带着其已故亲人的孩子外出乞讨而将自己的孩子留守在家。
垤玛乡乡长唐斗们介绍,由于当地医疗和卫生条件不好(几乎在每家每户门口都可以看到大堆大堆的畜禽粪便),一些村民文化素质偏差,经济条件有限等原因,生病后采取一些迷信方法,进不起大医院,有的年轻人连生的什么病都不知道就去世了。而他们留下的孩子,就可能成为亲人们赚钱的“工具”,让他们去乞讨。而一些让自己子女去乞讨的人家,则是看到一些乡亲通过乞讨盖上了好房子,也想通过乞讨致富。
唐斗们感叹:“带着孩子出去乞讨就是不对,尤其是带着领养的孤儿。”当地不少村民也认为,既然领养就应该好好对待孩子,把亲人留下的孤儿当成赚钱的工具太不道德。
伍皓红河履新首先去“丐乡”近日连发微博,探讨垤玛致富之道
对于垤玛当地乞讨儿童的情况,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委宣传部部长伍皓在微博中表示,自己含泪读了关于垤玛乡乞讨儿童的相关报道。在微博中他说:“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否,20多天前,我刚到红河州任职就去了这个乡,因为它是全州最偏远、最贫困的乡之一。当天,我们一行给这个乡捐了近40万元。乡党委书记李文勇告诉我,很多父母曾经10块钱就把孩子租给人带出去乞讨。当时我的心就被震撼了,决定把这个乡作为我要抓的点,希望能从根本上加以改变。”
伍皓表示,为了改变这个乡贫困落后的面貌,州、县两级政府已先后投入了上亿元,修了路,新建了标准化学校,改造了场镇,兴修了水利,改造了低产田地,等等。现在面貌已有很大改观。他说:“我们会继续帮助这个乡的群众脱贫致富。只有帮助群众发展产业,才是治本之策。这个乡有推广蔬菜种植的条件。”
由于备受网友关注,伍皓在2月15日晚10点左右连续多次发微博:“从我的角度,正在制订一些计划和措施,通过学习型乡村社会的试验,教会当地村民转变观念,学习蔬菜种植、水果栽培、畜牧养殖等基本农业技术,能够向土地要收入而不是延续乞讨传统。今天,也非常正式地在微博发起爱心行动,请大伙儿广泛转发。希望成就一段官方、民间通力合作改变一群孩子命运的佳话。”
几分钟后,他再次发微博称:将在2月16日联系慈善机构设立“救助垤玛流浪儿童”专户。他说:“不是要把责任推给社会,既然选择这个乡作为试验,没有救助我们也会尽最大力量。只是如果再加上微博爱心传递,这事儿就更完美了。如果大家信任我,捐个五毛一块的,也是关爱的表现。我保证每一分钱都会用好,有任何跑冒滴漏都请拿我是问。”
同时,他希望“微博打拐”发起人于建嵘支持红河当地,从根本上解决红河垤玛行乞儿童问题的行动计划,期望于建嵘等人能亲自到垤玛调研,提出系统解决的方案。
2月16日,记者致电伍皓核实微博中的消息,伍皓称这两天要开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不便接受记者采访,但他表示,2月16日上午宣传部已经开过专题研究会,记者可向红河州宣传部副部长王珞羽了解情况。王珞羽介绍,当天上午红河州宣传部已经召集相关同志开了专题讨论会,相关工作人员将到垤玛乡调查了解情况,把垤玛乡流浪行乞儿童的关注由虚变实,从源头上解决当地乞讨儿童面临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