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贵州2月17日消息 2月16日召开的贵州省旅游工作会议上传来消息,“十一五”以来贵州旅游业发展平均增速达到34.31%,在全国名列前茅。“十二五”开局之年,贵州省将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把发展旅游业与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过去的五年,是贵州省旅游业增长最快、效益最佳、发展最好的时期,全省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34.31%,其中2010年旅游总收入达到1061.23亿元,是2005年的4.23倍;接待旅游总人数1.29亿人次,是2005年的4.13倍。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从4.7%上升到约6.6%,旅游直接从业人员从2006年的8.87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19.5万人,间接从业人员从44.35万人增加到97.5万人。五年来,全省旅游业围绕加快发展的总体部署,产品结构不断创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整体素质不断提升。省委副书记王富玉认为,这主要得益于六个“抓住”。
王富玉:“旅游工作取得的好成绩,为保持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是抓住体制创新这个根本保障,二是抓住开拓市场这个关键环节,三是抓住改善接待条件这个重要基础,四是抓住突出重点这个工作方法,五是抓住文化和旅游相结合这个主要原则,六是抓住改善环境这个重要举措。”
五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龙头来抓,形成了宣传、文化、旅游、体育、农业“五位一体”发展旅游的推进机制。自2006年起,省委、省政府决定每年召开一次“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已经承办“旅发大会”的安顺市、黔南州、黔东南州、遵义市和铜仁地区,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接待能力及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得到提速发展。“多彩贵州”旅游形象大使选拔大赛、歌唱大赛、舞蹈大赛、旅游商品“两赛一会”,三版“多彩贵州风”大型民族歌舞诗等系列活动的开展,成功打造了“多彩贵州风”旅游文化品牌。
贵州省坚持以“保护一方山水、传承一方文化、促进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推动一方发展”为理念,依托独特的环境、人文和气候优势,打造了贵阳避暑之都、西江苗寨、黎从榕民族文化旅游、梵净山生态文化旅游、镇远古城、遵义茶旅一体化、赏花游等旅游新品牌。2010年,旅游业增加值在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所占比例达到14%,拉动第三产业增长了3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累计共有42万人依托发展旅游脱贫致富。面对特大凝冻灾害、国际金融危机、甲流疫情、持续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全省旅游行业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提前一年完成 “十一五”主要目标,旅游总收入在全国位次逐年提高。省旅游局局长傅迎春。
傅迎春:“以旅游“兴、活、强、富”地方发展的思路定位,已经不再是停留在概念上,而是赋予了实实在在的内容和保障措施。在部门联动效应下,“五位一体”进一步强化,不断形成发展的新成果,全省上下呈现出合力兴旅、共谋发展的新格局。”
随着国务院41号文件的深入贯彻落实,各地部门进一步形成了发展大旅游、培育大产业的合力。省委十届十次全会提出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把贵州省建设成为旅游经济大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可以说,未来五年贵州省旅游业发展将迎来一个黄金机遇期,然而,在全国旅游业普遍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贵州省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规模、效益、质量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下一步,贵州旅游如何在新的起点上向更高的目标迈进?省委常委、副省长黄康生认为,必须走内涵式的发展路子。
黄康生:“要实现旅游大省的目标,就必须不断提高文化、科技、创意等生产要素对旅游产业的贡献,抓好‘十大旅游工程’,就是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增强旅游业发展的动力,推进旅游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这是旅游业做大做强的根本。”
目前,贵州省旅游资源还处于资源依赖型初步开发阶段,受交通影响大多数旅游资源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和效益,文化娱乐型旅游产品发展空间巨大。从消费来看,贵州省游客人均花费821元,处于全国中等水平,与发达省市区相比差距近1000元左右,发展高端旅游市场和旅游产品的潜力巨大。如何切实加快贵州省旅游业优化转型升级,拓展客源市场?省旅游局局长傅迎春告诉记者,他们探索出了一套围绕“创新”二字来做文章的宣传营销模式。
傅迎春:“我们打破传统思维局限,借用国际先进的可持续旅游理念来指导旅游开发建设,让最先进的创意思维与贵州独特优势资源结合,把潜在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把传统的小产品做成大品牌,我们把做大客源市场作为重要着力点,创新营销手段,构建政府主导的形象营销、部门协作的行业营销、企业自主的产品营销和媒体跟进造势的营销体系。”
今年,贵州省将启动《贵州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并完成全省旅游度假、休闲农业、工业旅游、体育旅游、冬季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等规划编制,打造全国最佳避暑度假基地、特色乡村旅游基地等七大基地,高起点规划建设黄果树国家公园、多彩贵州城等十大旅游重点工程,为“十二五”旅游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周香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