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关键之年,去年七月出台的《长期规划》的该项内容将与今年逐步落地实施,对于各教育阶段的政策实施策略已于日前规划出台,国家教育部门近两年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可谓颇下功夫,那么在新的教改实施过程中如何体现职业教育的重点发展的要求呢?试点规划方案如下:
1.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政府、行业及社会各方分担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天津市,辽宁省,吉林省长春市,上海市嘉定区,江苏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重庆市,四川省德阳市,云南省部分市州)。
2.开展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规范化建设,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部分市,安徽省部分市县,福建省,河南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3.开展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9+3”免费试点,改革边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体制,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贵州省毕节地区,云南省部分市州,青海省)。
4.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督导体系(内蒙古自治区)。
5.开展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北京市部分区,吉林省长春市,上海市,江苏省部分市,浙江省部分市,山东省部分市,河南省商丘市,湖南省部分市,广东省广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市)。
6.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广东省,甘肃省部分市)。
》》编辑视点:
我国的教育体系由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组成。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大量应用人才的重要的途径。
高等职业教育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教育模式,简单说就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复合体”.而就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来看,高等职业教育、本科、研究生教育等共同构成了我国多类型多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结构.也使得我们培养劳动技能型人才的定位具有更高的标准。
职业院校专业的设置往往与地方的支柱产业或区域内特色产业相关联,所培养的技能人才的目的,多是为了服务于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也正因为如此更会促进企业与这些职业院校的合作,形成良好的内部人才优化的小气候,也就能够达到持续稳定的推动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繁荣。
例如2010年陈希部长考察的“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长春职业技术学院”。这两所院校,都开设有若干个与汽车相关的专业。
长春是众所周知的汽车城,汽车产业更是长春市及吉林省的特色产业,并且对东北地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所以区域要发展它,国家要扶植它,从人才和科技上给予支持。那么要实现这一产业良性循环,教育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同样原因吉林省在高职院校开设的相关的制药专业也蔚为可观。
全国许多省份都开始重视职业教育及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以达到繁荣区域经济的目的。包括上面说的吉林省的院校开设汽车和制药方面专业,黑龙江省的院校开始的制药和石油化工等相关专业,内蒙古地区院校里面开设的有关畜牧和乳品加工等专业,这些院校每年都为地方重点产业人才需求方面提供了很大的支持。以内蒙古地区一些院校为例,其推动区特色经济发展的现象非常明显,如包头钢铁职业技术学院所开设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在煤化工稀土及化学分析方面为解决地方人才需求上做出了很大贡献,还有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乳品工程”专业,都是在应对人才市场需求的情况下,为那些准社会劳动者做针对性技能提升,由此可见职业院校在区域人才反哺上相对于本科院校更具实效性。
但职业院校切记不可关门办学,尤其高职院校,在选择开始的专业上要研究区域经济结构,保证所培养的人才能够实现就业,这是最基本的理念。其次职业院校要加强校企合作,这样不仅使企业也有机会承担社会教育的责任,使院校教师有机会参与企业的发展进程的相关培训,也会使在校接受学习和技能培养的人才的就业获得有利的保障。同时校企合作还会缩短新的应用技术转化成社会生产力的时间,还可以为院校的研发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从而实现区域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状态。
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曾说过“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真正能够实现这一点高等职业教育任重道远啊!
|